(記者張庭瑋報導)
標本的蒐藏與保存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科博館為讓大眾瞭解標本在博物館的蒐藏、保存及應用等過程,即日起至11月22日(日)在科博館第三特展室展出「須臾化永恆─昆蟲標本的博物館旅程」特展,除了能看到已故昆蟲採集家林文信先生在臺灣等地採集的甲蟲標本,每週三、六、日的上午9:30以及下午2:30還有標本製作演示,讓您一次看懂標本製作!
展區分為四個單元:「採擷自然史文物」、「昆蟲標本的製作與保存」、「博物館的蒐藏經營與管理」、「基於蒐藏的研究與利用」,以標本從野外被採得,進到博物館被加工保存,進而被典藏與利用的過程為展場軸線,以實物搭配造景來闡釋這趟旅程。不但將後場研究工作濃縮到展場展示,更有模擬的昆蟲標本製作室和蒐藏庫房,呈現博物館如何將採擷於自然短暫存在的樣本轉化成永恆知識的過程。展場布置90%為紙裝潢,減少木工施工粉塵與油漆揮發,並具環保性。扶風文化事業的洪新富老師也提供精彩的紙藝作品於展場展示,增添趣味。
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表示,「須臾化永恆─昆蟲標本的博物館旅程」特展,展示了昆蟲從野外到博物館成為標本的歷程,同時呈現已故昆蟲採集家林文信先生走過的路。「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在乎內容,而不在乎長短。」林文信先生英年早逝,但是留下的昆蟲標本極為豐富,家屬慷慨捐贈給科博館,讓這些標本將須臾的生命化為永恆的展示,令人感佩。也讓林文信先生短短一生蒐集珍藏的昆蟲標本,將透過科博館的典藏讓更多人看見,這份奉獻的精神與情感,將永遠在大家心中!
促成林文信先生家屬捐贈標本給科博館的臺灣博物館副館長林華慶表示,林文信先生的標本整理得十分乾淨漂亮,未來在科博館的典藏之下,期盼能發揮更大的價值;生態攝影家黃仕傑指出,標本的蒐集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其實是傳遞大家環境保護的觀念,透過標本的研究,進一步理解整個自然生態,最終回到大自然的反思。
科博館目前有超過百萬件人類學、生物學、地質學的登錄文物與標本,其中約6成是數量與種類眾多的昆蟲標本,並以每年約2萬件的數量成長。102年科博館獲得昆蟲採集家林文信先生家屬捐贈約11000件以甲蟲為主的標本,經過一年多的整理、製作與登錄,目前已完成入館程序。本次特展挑選超過700件林文信先生採集的甲蟲標本展示,除了有臺灣天牛三寶之一的黃紋天牛,以及可視為水質指標的田鱉等。科博館在今(22)日的開幕式上也特別頒發感謝狀給林文信先生之兄林青峰先生,林青峰說:「生命不能重新來過,想起跟弟弟還有很多約定,想到還是很難過。」科博館感謝家屬將其生前採得的大批標本捐贈給科博館,讓標本能發揮更大的教育傳承價值。
科博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鄭明倫表示,蒐藏與保存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但並非最終任務,以蒐藏為本,結合研究、教育、展示才使得博物館成為社會中獨一無二的機構。換言之,妥善蒐藏與促進利用,將物件(標本或文物)轉化為知識或資訊(研究、數位典藏),或用於傳遞、傳播知識(展示與科教)才是博物館蒐藏的真諦,目的在將大自然中須臾存在的有形物件、終究會毀壞的有形資產,透過博物館蒐藏─利用的運作機制,加值轉化為長久流傳、無遠弗屆傳播的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