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記者 玉女 報導】甲午戰爭(1894)是近代東亞史的分水嶺,乙未抗日(1895)則是甲午戰爭的延伸。甲午─乙未的時間軸線,範限前後百年東亞板塊的走向,不僅蘊含西洋近代性在東亞的發酵,也隱隱牽動此後東亞史諸國的命運。今年正逢乙未抗日雙甲子,又值東亞風雲遽變之秋,「鹿港鎮公所」、「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以及「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特訂於9月4日至9月27日止,在「鹿港藝文館」舉辦「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本次將展出「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收藏之60餘件珍貴史料文物,歡迎各界人士蒞臨參觀。
過去針對甲午戰爭與乙未抗日之學術研究,多半是從民族主義的觀點切入,以現代化的調整為核心。本展覽希望將焦點拉回到兩甲子前,甲午戰爭乃是中日兩國仿效西方現代性,重新打造現代國家所引發的一場戰爭。本展覽反思現代化過程引致的災難,不能不預設對現代性概念的批判。
台灣豐富的歷史經驗與複雜的地理位置,使其無從避開東亞的風暴,但也幸運地有機會獲致更多的歷史智慧。本展覽嘗試跨越民族主義的界線,反思此兩場戰役的歷史意義,讓台灣站在歷史的高度,提出更具普世意義的行動方針。
同年9月3日, 日軍進入鹿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紮於文開書院,而被指定為歷史紀念地。1943年(昭和18年), 日本政府將文開書院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館」,目前文開書院的左廂房保存兩塊記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的紀念碑。
還有日本陸軍中將西村虎次郎送給鹿港第二任街長吉田秀治郎的書法墨蹟,在吉田街長任內,興建了現在鎮公所旁邊的街長宿舍,經過整修保存之後,如今已成為鹿港鎮史館。鹿港鎮公所竭誠歡迎大家前來參觀,藉此瞭解當時戰爭的實況,與生活世界互動,讓歷史記憶向下扎根並跨代延續。
圖片來源:鹿港鎮公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