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記者 江文賓 報導】2015年總統科學獎評選揭曉;致力於血液腫瘤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伍焜玉院士,在國際上創新發現5-methoxytryptophan(5-MTP)為內在保護因子,並闡明阿斯匹靈(Aspirin)的作用及分生機制,同時開發出測量血中血小板凝聚的方法,由於他在學術研究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大為提升臺灣在國際學術界之地位,在生命科學領域脫穎而出,雀屏中選。
了不起!對於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伍焜玉院士榮獲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2015年總統科學獎》殊榮,李文華校長相當高興的分享喜悅,他稱許伍院士在學術研究領域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同時為科學教育樹立標竿。
(2006-2012),現為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兼國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伍院士一生獲獎無數,包括血栓研究的最高榮譽-國際血栓學會Sanofi獎(1997)、美國德州大學休士頓健康科學中心院長學者獎(2000),當選美國臨床研究學會會員(1982)及美國醫師學會會員(1997),於199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獲得臺灣大學醫學院第四十屆傑出校友獎(1985)及臺北醫學大學第一屆名譽醫學博士(2010)。
伍焜玉院士在血栓及血管生物學,特別是前列腺素的分生調控及生理病理作用,有創新的發現,其卓越成果享譽國際,對於臨床應用及生技研發的卓越貢獻事蹟如下:
1.發現5-methoxytryptophan(5-MTP)為內在保護因子:
伍院士的實驗室是國際首位發現cyclooxygenase(COX)是可誘導的,證明COX-2是受到發炎因子及生長激素誘導,並受到內在小分子的抑制,此小分子經鑑定為5-MTP,這是國際上首次報告5-MTP為內在的保護因子。5-MTP的發現對於體內如何調控發炎提供了革命性的觀念,並且提供發展新型抗炎藥的觀念及途徑,對於難以醫治的發炎症如敗血症、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提供了新的療法。
2.闡明阿斯匹靈(Aspirin)的作用及分生機制:
伍焜玉院士在其早期的臨床研究,就首次提出aspirin可治療人的動脈血栓疾病,並在血小板過多症的病人身上證實aspirin可化解血中的血小板凝聚,進而解除血小板凝聚引起的缺血症狀及小型中風,對於日後臨床上以aspirin預防心肌梗塞及中風有很大的影響。隨著aspirin抗血小板凝集機制的深入研究,更首次發現aspirin對COX-2的抑制作用,進而闡明了aspirin的消炎與抗癌作用機制。
3.開發出測量血中血小板凝聚的方法:
在對於血小板凝集和人類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都還不清楚的1970年代,藉著伍焜玉院士與John Hoak教授發展出一種新穎的測量血液中血小板凝聚的方法(Circulating platelet aggregates, CPA test,又稱為「Wu and Hoak」方法),建立了血小板凝集與心血管疾病的直接關係,不僅對於瞭解血小板凝集在動脈血栓疾病,如心肌梗塞及中風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也對於血栓及血管硬化的流行病學研究有鉅大貢獻。伍院士在此方面的一系列研究論文不僅被譽為經典之作而被引用逾三十年,也奠定了他在臨床血栓研究於國際上的領先地位,更使其贏得了「血小板先生」的稱號。
4.Cloning前列環素(PGI2)及血栓素(TXA2)合成酶並發現PGI2的新功能及其機制:
伍焜玉院士的實驗室首次clone出並鑑定出PGI2合成酶及TXA2合成酶的結構與功能,並首次發現PGI2對血管內皮與平滑肌細胞的保護作用。另一方面,他所發現PGI2對胚胎發展及胚胎植入的保護作用與機制,在體外人工受孕的應用已完成技轉,並且進入臨床試驗。
圖片來源:中國醫藥大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