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博物館、高齡者、失智症,這幾個名詞之間可以產生什麼樣的連結?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與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博物館與高齡者共舞」專題講座即在探討這個議題,邀請到美國Arts & Minds共同創辦人卡洛琳.哈平-希林(Carolyn Halpin-Healym)與社工師喬伊絲.懷斯賽格莉亞(Joyce P. Visceglia)於10月6日(二)來台演講,分享為提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患者心智、情感表達能力所設計的藝術對話與創作體驗活動。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步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每100人中即有1人為失智者;國際失智者協會的報告也顯示,全球失智症人口約有4,680萬人,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在目前尚無藥物可治癒的情況下,延緩失智病徵的惡化,改善患者、家人與照護者的身心健康成為一項重要議題。
五年前在紐約成立的Arts & Minds為一非營利組織,創辦宗旨在搭起藝術與健康的橋樑,推動一系列針對失智者所設計的課程,該組織並與紐約當地的大都會博物館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卡洛琳.哈平-希林表示,Arts & Minds以博物館豐富的藝術收藏作為媒介,規劃的多元文化對話(multi-culture dialogue)與轉化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課程,已有許多案例證明確實能有效提升失智者與照護者的身心健康。
卡洛琳進一步指出,接觸藝術不需借助記憶,對失智者來說,繪畫中的顏色、音樂裡的和諧或舞蹈中的律動,都可以觸動他們的情感、啟發他們的心智;而透過美感經驗的分享,每一位參與活動的被照護者,在與他人互動時,都能擁有更強的自我意識。臺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院長劉婉珍教授表示,臺灣擁有746座博物館,這股豐沛的文化、藝術資源與力量,在高齡化社會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也值得善加利用,透過Arts & Minds的經驗分享,相信可以給臺灣的博物館以及失智症家人、照護者帶來一些啟發與希望。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