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記者 江文賓 報導】150年前,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凡爾紹(Rudolph Virchow)發現血栓形成三要件和其病理成因:一為血中成份異常,二是血管壁有改變,三為血流變化,及至今日這三要素仍適用於今日的血栓臨床診斷。為了紀念Virchow教授的這項偉大發現以及他的貢獻,國際血栓及止血學會於去年開始將Virchow教授的生日10月13日訂為「世界血栓日」 (World Thrombossis Day),呼籲世界各地每年舉辦活動,以提高社會大眾對於血栓的認識與重視,並且關注血栓疾病,增進人民的生命健康,今年的世界血栓日主題定為『想一想靜脈血栓』(Think VTE)。
彰基醫院副院長院孫茂勝醫師表示,不論一般民眾或是醫護、行政人員本身,都能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好好的治療與追蹤的理念。人要活就要動,『不動』是造成血栓的主因;彰基醫院也是非常重視長久不動而引起的問題,所以在加護病房有進行組合的醫療,患者躺太久、手術太久,或是因中風造成肢體無法作等,都會加入一連串的照護,預防再度發生血栓塞的狀況。
彰基血友病醫療暨血栓中心主任沈銘鏡教授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以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健康的身體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也有一些少數人有凝血調控的問題,人體在出血時需要讓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停止出血,但是同時也要能夠在正常的狀況下不會產生過多血栓影響血流而造成組織缺血而壞死,就是所謂血液凝固調控的事情。但是有少數的人因為凝血功能異常,便會發生受傷時出血不止或是血凝調控功能問題造成血栓形成異常,引起缺血性壞死,以下便是一個案例。
圖片來源:彰化基督教醫院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