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記者 玉女 報導】逢甲大學深耕工業計畫紡織與材料工業研究中心團隊參加2015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獲得1金4銅佳績,研發能量備受肯定,中心主任鄭國彬教授感謝團隊共同努力,團隊成員包括纖複系石天威教授、呂晃志助理教授、材料系何主亮教授、邱國峰教授及陳錦毅副教授。
其中金牌作品「可撓式發熱布」(Flexible Heating Fabrics)是利用先進的鍍膜技術,低溫沉積高遠紅外放射的碳基薄膜於紡織品表面,鍍上碳基薄膜的紡織品可發射又稱生命光線的遠紅外線,熱能可深入皮膚與皮下組織,有效促進血液循環,與傳統電熱產品是發射紅外線,且熱能只能到達皮膚表層有絕大不同。此外「可撓式發熱布」製程技術與使用原料,幾乎無毒無汙染,與傳統燒製方式相比,對於環境保護也大有助益。
逢甲大學研發的「可撓式發熱布」可廣泛應用在衣飾、家具和醫療設備等用品,例如將發熱布剪裁成衣服,就是提供保暖的機能衣物;將發熱布縫製在沙發、床鋪上,其功能就如同高緯度國家常用的炕;甚至食品食材只要覆蓋上發熱布,便能達到保溫效果。發熱布經測試可穩定發熱,在攝氏零下15度的環境,發熱布依然能維持在攝氏28度。鄭國彬教授表示,穿戴裝置是現在最紅的話題,也是未來趨勢,只是現在多數產品都是以「戴」為主要使用方式,逢甲大學研究團隊將眼光放在「穿」這件事上,利用紡織品的特性加上材料專業,找到市場需求。何主亮教授則表示,目前可撓式發熱布已經應用在冬天的電熱式背心上,正積極與國內外業界合作開發各種創新設計產品。
而獲得銅牌的「近紅外光阻隔之迷彩背包」,是利用含有阻隔近紅外光材料的高分子塑料,塗布、貼合於不同材質、顏色的織品或其他物品上,使其具有遮蔽近紅外光、防水等功能,用夜視鏡也不見蹤影。且跟傳統偽裝迷彩採用印染方式相比,逢甲大學研發之近紅外光阻隔織物,不易因清洗脫落而造成功能削減。目前已經完成背包、充氣墊、帳篷的商品化,相關技術也已完成產學合作計畫,並與國內外軍備品單位聯繫中。
其他銅牌發明成果還有「具備抗菌吸臭熱感功能之戶外用充氣墊」,在保有充氣墊原本機械性能且輕巧好攜帶的前提下,利用具備有保溫、抗菌、吸臭、抗靜電性的複合薄膜塗布於充氣墊上,提升產品功能;「彈性纖維強化彈性複合材料」則是以彈性纖維製針織物來強化彈性複合材料,可保有橡膠產品高伸長比例之特性,且本發明皆可達到至少8萬次以上的測試次數,可應用於健康醫療器材、健康訓練器材等,例如應用於關節部位的固定貼片,可有效提供關節部位的支持力,並可多次往復伸縮而不形變;而「氧化酵素赤血鹽複合電紡聚乙烯醇奈米纖維膜」則可用於血糖感測試紙,改善量測精確度,並製成可拋棄產品,使用方便,也能普遍於商業上。
圖片來源:逢甲大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