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 江文賓 報導】大稻埕是臺北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地,也是臺北城歷史的開端。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褶子劇團、世代群等藝文團體為了深耕大稻埕在地文化,特別在整個10月份舉辦「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精彩活動不斷,除了戲劇、音樂、展覽、講座外,更於10月17日(六)在永樂廣場舉辦「1920s 變裝大遊行」。觀光傳播局長簡余晏也變裝參加大遊行,希望一起帶動民眾參與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各項精彩活動,一起體驗風華絕代的臺北城。
「1920s 變裝大遊行」下午2點從永樂市場出發,行程經過迪化街與延平北路,最後回到永樂市場。變裝遊行今年已進入第4年,一直獲得民眾熱烈參與,婆婆媽媽的旗袍、珍珠項鍊;爺爺爸爸的復古西裝、紳士帽,還有年輕人自己買的復古吊帶褲及懷舊的圓眼鏡等,參與者無不精心打扮,走在古意濃厚的街道上,畫面儼然真的回到1920年代的大稻埕,讓許多路人都駐足拍照。滄海桑田、物換星移,民眾參與的不只是一場周末的藝文活動,更是一種舊臺北文化的思念與老臺北歷史的回味。
為推廣舊城區觀光,簡局長也親自變裝為1920年代女學生參加這次的變裝遊行,共襄盛舉。希望民眾知道臺北市不只是一個新潮、時尚的城市,更是擁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記憶的地方,耐人尋味且值得大家一探究竟後再細細品味的,希望民眾從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入門,再好好挖掘這個思想、歷史、文化、藝術、創意融合而成的寶庫,必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大稻埕地區沿著河岸發展成商聚之地,亦是人文薈萃之地,是臺北較早發展的區域,也是臺北市西區的重要門戶。臺北市政府也推動「大同再生計畫」,在南大同(大稻埕)注入文創潮流、北大同(大龍峒、保安宮)串連成文化走廊,觀傳局更全面推出「舊城區文藝導覽」,讓大家重新認識舊城區,並深深的愛上它,同時市府也透過九大發展催生新大同,逐步實現再生的願景。
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