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記者 江文賓 報導】台灣最重要的舞壇盛事「舞蹈秋天」,除了邀請國外一流舞團來台演出外,也一直是台灣舞作向世界發聲的重要舞台。今年度由國家兩廳院委託創作,『舞蹈空間舞蹈團』與國際知名音樂家譚盾聯手跨國打造的世界首演新作《迴》,是絕對不能錯過的重點節目。
為國家兩廳院「舞蹈秋天」所新製的舞作《迴》,從構想到定案,花費了近4年的時間,合作機緣來自『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平珩與認識已30年的譚盾,因為一個荷蘭音樂節的跨國合作再度碰面,引發可以擴大運用譚盾的音樂來做整檯製作的想法,於是《迴》的構想開始發酵。平珩說:「這個作品我們討論了4年,從紐約談到巴黎、阿姆斯特丹,再到台北。」在不斷激盪下,最後決定《迴》使用的樂曲,皆為譚盾的鋼琴作品,作曲的年代從1979年他離開家鄉湖南所做的〈水彩的八個回憶〉(Eight Memories in Water- color)、1989年〈軌跡〉(Traces)、1993年為了紀念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John Cage)所譜的〈C-A-G-E〉,以及跨越到千禧年的〈晨露〉(Dew-Fall-Drops)。
以唐朝白居易的七言律詩〈寄殷協律〉中一句「雪月花時最憶君」為創作啟始,用強烈的色彩參照出傳承、成長與成熟的不同階段。透過女性的視角,一窺世間的變動與永恆,道出女性從束縛到解放,挑纏到揮灑的喜悅。編舞家楊銘隆的創作主題,主要取材詩句所予人的意境,「孤獨但堅決」成為整個團隊希望營造出的舞台意象。他說「《迴》大概像是一個人走到最後,對於自己與社會、自由與束縛的一種反思與內省吧。」而相對年輕、擁有西方自由奔放血脈的另一位編舞家沛瑞茲,則是以個人化的肢體語彙及大膽、衝突極高的扮裝,讓舞者從社會壓力下面貌模糊的集體意識中,逐漸解放。舞作段落雖設定敘事性,但非走故事的文本,如何整合東西方兩位編舞家的概念,把雙方的創作交融成一支作品,將是《迴》最有看頭的地方,但也考驗著導演與製作團隊的功力。
這齣舞作除了舞者們的詮釋外,還多了一個類似全知者的說書人角色來貫穿全場,這次邀請到香港劇場女神梁小衛擔任,配上現場演奏的兩位鋼琴家王文娟與許毓婷,由朱宗慶擔任音樂總監,英國副導演凱茜‧波尹(Cathie Boyd)主導音樂的詮釋,將鋼琴的曲目轉化成一趟視覺瑰麗的奇幻旅程,透過傳統東方美學與西方前衛奇妙融合,觀眾會體驗到舞作與音樂那種若即若離、時而碰撞、時而拉扯的關係,凝一抹絶色,穿迴永恆,共聚於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境當中。
圖片來源: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