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記者 玉女 報導】辛苦守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大門廣場,擔任迎賓大使長達29年的大紅鶴群,總算首次出現自然繁殖成功案例。透過食物調整、室內24小時育雛中心的設立,及麥迪勒颱風的巧妙助力,今年親鳥自行養育的「小灰」,已經跟著爸媽擔任起小小迎賓員。
動物園基於安全考量,讓大門廣場的紅鶴群跟上班族一樣,白天到戶外水池梳洗、覓食,晚上整群一起回到室內修休息。或許由於每日得進出室內欄舍的不穩定性,多年來紅鶴群始終沒有築巢、繁殖的紀錄。動物園今年特別調整飼養管理模式,除了強化繁殖季的飼料配方,也特別在進出通道旁保留一個空間,讓想繁殖的大紅鶴可以24小時停留。
為了讓大紅鶴能專心孵蛋、育雛,保育員將原本拿來放置工具的空間,改成適合紅鶴築巢、產蛋的室內育雛中心。雖然就在平常休息空間的隔壁,但是要讓小心謹慎的大紅鶴留宿在陌生的環境,卻沒別的訣竅,只能耐心地等待牠們適應下來。
經過2個星期的等待,終於有幾隻大紅鶴率先到育雛中心參觀,也開始在僅有的5個巢位中挑來選去,但是牠們白天都還是會跟著群體到戶外活動。8月7日大紅鶴首度在室內育雛中心產蛋的隔天,立即遇到蘇迪勒颱風,為了整理災後環境,動物園史無前例的休園3天,許多動物都被迫暫時留在室內欄舍,連續幾天不能外出的大紅鶴,也只能在室內育雛中心專心孵蛋。風災過後,已孵蛋孵出慣性的大紅鶴,自然地停留在原地護蛋,即使保育員進去清理欄舍時也不願離開,意外成為天時地利人和的好結局。
育雛中心的5個巢台雖然都有大紅鶴在孵蛋,但今年只有一窩成功孵化,保育員發現親鳥哺育的「小灰」比其他由4隻人工哺育的紅鶴寶寶長得更快更好,更難得首次紀錄到大紅鶴媽媽哺育「小灰」的畫面。大紅鶴媽媽會從口中滴出「紅鶴乳」,保育員劉軒宗表示:「這可能就是大紅鶴媽媽的秘密武器,也是人工配方調配不出的營養成分與親情。」
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