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 玉女 報導】臺北市立動物園8月下旬用孵蛋器孵化的2隻鴕鳥寶寶「啾啾」及「咪咪」,即將滿3個月大,也可算是已脫離危險期。保育員正積極培訓牠們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同時準備讓牠們和媽媽一起生活,相信很快就會在非洲動物區亮相。
鴕鳥寶寶「啾啾」及「咪咪」每天早晨在活動場轉圈跳舞的快樂模樣,讓人很難想像在人工孵化的過程中,「咪咪」曾經因為濕重率沒有落在標準範圍內,不但破殼時需要借助保育員的一指之力,出生後第2天行走時偶爾還會翻倒,兩腳也不正常地略為岔開。幸好保育員依據專業經驗,趕緊用繃帶幫牠打綁「腳」來加強支撐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照護,「咪咪」現在已經可以自在地奔跑活動。
雖然鴕鳥是早熟性的鳥類,孵化後沒多久就能自行活動、覓食,但根據資料記載,鴕鳥寶寶要經過學習才會自己吃東西,因此保育員嘗試拿筷子戳盤子模仿鴕鳥啄食,聰明的鴕鳥寶寶也忙著模仿動作,很快就學會自己吃東西,現在保育員只要帶著食物呼喚牠們,「啾啾」、「咪咪」就會主動走向「移動式餐車」,快樂的享用營養早餐。
鴕鳥寶寶剛孵化時體重就約達1公斤、身高逼近30公分,身上黃、灰夾雜的羽毛是很好的保護色。約6個月大準備開始換羽,到時就能看出「啾啾」和「咪咪」的性別,因為公鴕鳥毛色黑白分明,母鴕鳥則會換上灰色的澎澎裙。
究竟鴕鳥遇到危險時,會不會把頭埋到沙子裡呢?雖然在動物園沒見過這個景象,但是保育員注意到兩隻鴕鳥寶寶,只要遇到危險,就立刻原地坐下不動,搭配身上羽毛花色,形成天然的保護模式。11月下旬鴕鳥寶寶即將滿3個月,保育員準備讓牠們跟大家見面,這是臺北市立動物園第一次展出鴕鳥寶寶,讓我們期待跟牠們在非洲區的相見。
除了體型最大的鴕鳥,你知道全世界的鳥類有幾種嗎? 長得不同嘴喙的鳥,牠們吃的食物有什麼不一樣?11月22日及29日動物園將推出2梯次的「鳥園玩很大親子體驗營」,每梯次僅有40個名額,歡迎國小學童親子一起報名參加,活動資訊詳見臺北動物園保育網(http://www.zoo.gov.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