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建文 報導】成年失聰比例大於兒童,很多人因此變得退縮、陷入憂鬱,退休英語教師張女士植入電子耳(人工耳蝸)後重拾笑顏,直言手術改變了她的生命。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吳弘斌主任指出,大部份成年聽力障礙都是累積的過程,當聽力損失嚴重到無法治療時,植入電子耳是重拾聽力的選擇。
電子耳植入手術年齡分佈很廣,吳弘斌主任的病人從最小到幾個月,到年紀最長的70歲以上。他說,成人語後失聰,植入工耳蝸的效果比小孩子更好、恢復更快,原因是原來就有聲音的經驗,大腦語言中樞都已存在,已會說話只是學習聲音原來的連結就可以,不像孩子是從無到有。成人與孩子在術後一樣做語言訓練,但成人的速度會快很多。
大部份成年聽力障礙,不論病因是老年性還是噪音性,聽力損失的發生多為漸進式,是時間累積的過程,檢查結果可以知道聽力殘存多少,但是不能確認病因,在治療上如果原因是噪音造成就隔絕噪音;如果是糖尿病造成,就控制好糖尿病,還是可以減緩退化的速度。突發的聽力障礙比較少見,多發生在單側,跟基因與環境變化有關,這類病人目前還沒有治療的辦法。
張老師就是查不出病因的那種,56歲的她,執教鞭多年,37歲起逐漸喪失聽力,四處尋醫也無法確定原因,自覺跟年輕時忙碌、生活壓力有關,一直惡化到101年成了重度聽損 ,連使用助聽器都無法跟人溝通交談,跟家人講話都開始用紙筆,只能提早退休。
「本來想放棄了,因為無法溝通在個性上已經開始畏縮,憂鬱,最難過的不能再擁有跟家人間的談笑時光,幸好先生與家人不放棄,一直鼓勵。」慈濟基金會補助張老師電子耳手術,去年四月在臺中慈院植入電子耳,她說,一年間聽覺有很大進步,親身經歷聽障前後的改變,「早知道及早做這個治療,生活、生命都會更不一樣。」
「你在做的工作就是改變生命的工作,很有意義。」張老師這麼告訴吳弘斌主任,她說,喪失聽力後,真正感到擁有聽力是上主造人給我們不可思議的能力,只是我們擁有時習以為常,喪失聽力後,不只沒有辦法跟一般人溝通交談,還失去聽見世界上很多聲音的美妙體會,重拾跟孩子與先生交談的幸福時光,讓她看見生命的春天。也呼籲類似的情形成人中老年人不要放棄機會,及早評估診斷。
張老師說,科技在進步,那麼多人投入心力時間金錢在研究如何製造更好的儀器,如果不勇敢使用接受,造福人類的儀器就沒辦法進步,應該要使用而且要回饋使用效果與缺點,相信以後的人工電子耳會比現在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