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鄭仁財 報導】2016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楊輝《邊界》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製作,並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法國新東向藝術聯盟(Réseau A l’Est du Nouveau / Théâtre Louis Jouvet Rethel / Théâtre d’Auxerre, France)共同製作,邀請國際知名操偶師楊輝從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出發,運用三層帷幕舞台、多條時空軸交錯,打造壯闊恢弘的史詩美學。4月8日至10日於國家兩廳院全球首發登場。
我,是誰? 如果落葉要歸根,那麼何處是我家?
ㄧ個被殖民者,因殖民母國的戰爭,被捲入異國戰場,彼時,ㄧ個逃過劫難的青年,失去原生的土地,在純真的生命上找到新的希望。他們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生存在歷史的浪潮中,推擠著往一個未知的方向前進,當時局再度變天,他們的身分再次翻轉,跨越時空交錯再次相會。
《邊界》以「邊境」與「漂流」為主題,探討歷史的洪流下人的「關係」及「身份」,從兩個主要故事軸延神-台籍日本兵與東北流亡教師,反映一個時代,人類所共同經歷的生命情感及時代變遷流轉。楊輝說:「靈感來自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故事,很多人不得已離開家鄉,一生顛沛流離,讓我深受感動,這當中有大陸有歐洲有台灣,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故事,雖然描寫血淋淋的戰爭,但在人的基點講情感、講人性。」
當代布袋戲大師 楊輝的掌中人生
楊輝目前旅居法國,為大陸漳州布袋戲世家第五代傳人。父親楊勝,被尊為「北派布袋戲宗師」,對於台灣布袋戲有深厚影響,布袋戲界大師李天祿亦曾參考楊勝布袋戲京劇唱腔及身段元素,發展成「外江戲」的劇種表演。楊輝一生歷經文革巨變、失去親人而長期漂流在外,因此創作中總有歷史的痕跡與脈絡可循,看楊輝的作品也同時看到他人生的縮影。但也因這樣的漂泊,讓楊輝吸取了各國現代戲劇手法,跳脫傳統布袋戲的框架,精巧地結合多媒體素材與東西方劇場元素,發展出楊輝自成一派的獨家當代布袋戲美學。
這次演出運用三層帷幕舞台,以多層次的電影手法,展現歷史的深度,創造出深淺自如、彈性多元的時空向度,從一點到一線、一線到一面,多條故事軸交錯發展,營造超寫實的偶戲風格,時而相互交疊時而彼此對應,交互編織成大時代下的歷史縮影,也投射了小人物的角色個性與細膩情感。楊輝說:「三層活動幕的好處,可以走出一兩千年的時間,能寫意地代表不同場景,像電影畫面跳接,還能瞬間變成一個房間,可實可虛,可大可小,這樣舞台等於無限。」
享譽國際 全球首發
楊輝曾以一齣單人布袋戲《北京劇院之景》巡演於亞洲、北美、南美、歐洲等,至今已二十五餘載,邀演不斷。2009年與瑞士洛桑劇院合作《操偶師的故事》,自述時代變局和漂流經歷之題材,巡迴超過兩百場,足跡橫跨紐約、巴西、西班牙、德國、台灣、香港、比利時等地。2013年與瑞士洛桑劇院創作第二部偶戲作品《牛仔褲》,講述全球化及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剝削及貧窮問題,演出後佳評不斷。2015年單人偶戲《茶館》,巡演法國、德國、瑞士等。此外,楊輝亦於歐洲最重要且歷史最悠久的偶戲學校─法國沙勒維爾‧梅濟耶爾國際偶戲學院(ESNAM)的指導教師。
近年來兩廳院持續拓展國際關係與視野,除與國際團隊與單位共同製作節目,亦積極參與國際表演藝術組織、藝術節及藝術市集,有意識地扎根並延伸國際網絡觸角,推薦更多國內優質節目至國外演出。這次全新跨國製作《邊界》從台灣首發,國際巡演則預計於2017年5月於法國開始。日內瓦偶戲節藝術(Théâtre des Marionnettes de Genève)總監Isabelle Matter、法國巴黎偶戲劇院(Le Mouffetard – Théâtre des arts de la marionnettes)總監Isabelle Bertola、伯斯國際藝術節(Perth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藝術總監Wendy Martin、西安音樂廳曹彥總經理、香港劇評梁偉詩及北京新京報編輯陳然特別來台欣賞此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