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老婦糖尿病 黃斑部水腫 險失明
【記者 鄭仁財 報導】今年接受中華民國愛盲協會、台灣諾華公司合作的邀請,拍攝『黃斑部水腫』公益影片的資深本土演員-方駿,22日受邀前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擔任『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關懷大使,進行衛教宣導,為民眾眼睛健康的福祉努力;除呼籲民眾平時就要注重自身的眼部健康外,方駿更表示:「自從拍攝完衛教微電影之後,也會向老朋友們說,老年人(超過65歲)、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蛋白尿(腎臟不好),愛吃重鹹、重甜、重油,一定要多留意,平時在家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著家中的磁磚做自我檢查,注意眼睛的健康。」另,65歲陳姓婆婆現身說法,陳述自身因糖尿病引起黃斑部水腫,險些失明的親身經歷。
陳婆婆長期糖尿病、高血脂控制不佳,超出標準值,平日也沒有定期看眼科的習慣,去年因視力模糊,但覺得身體並無異狀,也就沒在第一時間就診,直到漸漸看不見、連電視的光線也快看不到時,才去附近診所就醫,診所醫生經了解狀況後,告知病患趕快去彰基就醫,否則將會失明;經過彰基體系眼科部主任陳珊霓醫師檢查及診斷,才知道是糖尿病引起黃斑部水腫,不治療恐怕會失明,醫師告知此疾病現在已有眼內注射的健保給付,陳婆婆治療前,兩眼接近失明,光線也快看不到,治療後視力改善,已能看的到東西,生活大小事也能夠自理了。
目前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已有健保給付,並於今年2/1起,申請流程更優化,病患只需申請兩次(往年要向健保署申請三次),若健保署核通過,第一次就可給付五針眼內注射,第二次可被給付三針,患者應定期回診,落實「早期發現、妥善治療,長期追蹤、全面照護」,糖尿病所引起的失明是可以預防的。
陳珊霓指出,糖尿病在台灣的普及率愈來愈高,而且高於歐美,可能與飲食習慣、基因等有關係,糖尿病係慢性的隱形殺手,早期可能會忽略它,但慢慢地,它的毛病就會找上你;眼睛是靈魂之窗,糖尿病造成視力的損傷,在自己的門診量中,幾乎佔有一半,天天都在處理糖尿病造成眼睛視力的後遺症。還好這幾年,藥物的進步,糖尿病造成黃斑部水腫且造成視力非嚴重的殺手,現在至少藥物可以治療、控制,讓病患視力得到進步;因此,每位糖尿病病友要關心自己的眼睛,不要等到看不到時,才要就醫。及早就醫的治療效果不錯,而且藥物的進步,黃斑部水腫經過十次或五、六次的治療之後,不會再受到黃斑部水腫的困擾,可以得到進步,甚至永遠都不會有水腫的情形,這也是需要患者與醫師合作的。
方駿表示,今年剛好接到中華民國愛盲協會、台灣諾華公司合作的邀請,拍攝『黃斑部水腫』的公益影片,大家聽過糖尿病,但眼睛看不清楚時,還以為是自己只是老花眼,應該換支老花眼鏡,都不會聯想到是糖尿病會引起眼睛病變,甚至失明,在接拍的過程中,就更清楚瞭解到50歲以上、糖尿病患都是黃斑部病變的高危險族群,也希望藉由自己的力量,提醒鄉親們要注意眼睛健康。
這次拍片的經驗,才知道每4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個人眼睛會有病變的問題。所以,此次受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邀請,希望提醒大家,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每年都要進行一次眼底檢查;如果有發現異狀,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擁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糖尿病在台灣已經是非常常見的慢性疾病,不僅對病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也對病人的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而其中影響生活品質最大的莫過於對視力的影響,尤其是眼睛的視網膜,也就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彰基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莊智鈞表示,正常人要看清楚一個影像,光線必需經過眼角膜、瞳孔、水晶體、玻璃體等透明的構造到達視網膜,再經由視神經將資訊傳至大腦產生影像,一旦這傳送影像的路徑有任何問題,就有可能造成視力模糊。我們也可以將眼睛的構造比擬為一台精密的照相機,眼角膜和水晶體是鏡頭,而瞳孔是光圈,至於視網膜是底片。而常聽到的黃斑部,就是視網膜中央視覺最敏感的部位,在黃斑部產生的病變,稱之為『黃斑部病變』,這時會有出現中間看不清楚,只能用旁邊餘光去看的症狀,視力也會大幅度地減退。
莊智鈞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對糖尿病的病情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卻不能絶對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產生。事實上,年齡與血糖的病史長短,是糖尿病有否造成眼底病變的重要因素;由於現代人的壽命延長,糖尿病病史也就越長,最終形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機會也就越高,高血壓、高血脂、腎功能不佳等,也都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子。藉由良好的血糖控制,再加上早期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並及時處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的機會,是可以下降的。
『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是造成糖尿病病患視力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自民國102年02月起,健保局針對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病患提供有條件地給付眼內注射抑制新生血管的藥物,這對廣大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是一個很大的福音,105年02月起更放寬申請次數,從申請三次放寬為兩次,糖尿病在台灣已經是很常見的慢性疾病,對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血糖控制以及眼科定期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