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社長劉秝娟、副社長廖怡婷/特別報導)
近日社群媒體上,瘋傳一則位於觀光果園關於水梨的影片介紹,內容是在介紹水梨的大小、甜脆度,會因為果農的施作農法而改變。其中提及大部分的農民都會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例如果柄上黑黑黏黏的是因為有塗抹生長激素,有抹藥的果核較大,肉質較鬆軟、甜度高,其介紹的內容頭頭是道,讓現場民眾嘖嘖稱奇。
但該影片對梨農來說,卻造成莫大的成負面影響,因為社會大眾並沒有專業的知識,因而斷章取義,誤解本意,不禁讓人聯想到多年前曾經有不實的錯誤報導,指出鳳梨的生長激素,造成人體性早熟,當時農委會、農試所也即時出面澄清植物生長激素和動物生長激素兩者完全不同,植物生長激素作用於作物的品質改良,對人體不會有任何危害,但一般民眾不了解專業,以訛傳訛,以及媒體錯誤的報導,對辛苦耕作的農民們來說,傷害就極其之大。
本報東勢劉社長與廖副社長,特地在「東勢」水梨的故鄉,盛產高接梨的台中市東勢區實地採訪,長年專業的梨農及東勢區農會總幹事田士欣與推廣部江國湖主任,大家均異口同聲強調:「雖然該影片講的是一般常識,但植物生長激素和動物生長激素兩者截然不同,植物生長激素作用於作物的品質改良,對人體不會造成任何危害,影片內容卻都沒有說,所以該影片內容對產業就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實際上,在國際各國,包含歐盟、日本、美國等先進國家,事實上在農產業的蔬菜、水果中,都會合法使用生長激素,這是一個產期調節的方式,對人體不會有任何危害,也藉機要讓消費者了解到正確的農產觀念,除了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之外,也懇請大家多多給予農友們肯定與支持。
台灣所產的梨種大約可分成生長於低海拔的橫山梨(又稱粗梨),及高海拔之溫帶梨(包含有二十世紀梨、新世紀梨等),產地大都以宜蘭、新竹、台中等地為大宗。目前高接梨的主要嫁接品種有秋水梨、蜜梨、豐水梨、黃金梨、秋黃梨、新興梨等,所種植的梨子,從開始種植到收穫期皆受套袋保護,不受農藥等物污染,在選購梨子時,以果型端正勻稱,果皮薄且光滑,拿在手上有重量感,色澤均勻無外傷者為佳。
何謂植物生長調節劑呢?植物生長調節劑,又稱為植物外源激素,即人工製造類似植物天然激素的合成物,主要作用是調節植物生長和發育,是保證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按照安全的使用守則於種植的過程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體健康是不會產生危害。但如果使用上出現不規範,就可能會使農作物生長過快,果實表皮成熟,但內部卻未到正常的成熟度,因而影響果實的適口性,品質不佳。
所以只要社會大眾在購買蔬果時,看外觀清潔乾淨,並盡量挑選有政府安全標章的蔬果其實都應該能安心食用。
圖文:水梨的故鄉梨不開你。(廖怡婷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