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秀卿/台中報導) 臺中國家歌劇院首屆駐館藝術家顏寧志,於駐館期間創作面向漸漸從視覺藝術跨界到劇場,逐漸發展出自己跨領域的獨特性。臺中國家歌劇院副總監汪虹表示:「駐館藝術家計畫提供創作者一個平台,藉由他們的年輕和熱情,於駐館期間辦理不同形式工作坊,在與工作坊參與學員互相激盪後,變成創作的養分。」長期擔任創作者與策展人兩種角色的顏寧志,首度擔任劇場導演,並邀請國內外年輕藝術家加入演出製作團隊,包括今年度金鐘獎創意統籌趙安玲擔任動畫與多媒體互動影像設計,以一位失戀的空姐為故事主軸,揉合服裝、空間、劇場表演、聲音、燈光,聯手創作出具時尚感且華麗妖艷的全新製作《照妖鏡》,11月24日到25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將帶領觀眾走進一場奇幻旅程。
駐村、參展、旅行足跡拓印在世界的顏寧志,對飛行並不陌生,對飛機上的空服員也有所觀察與想像:「總是給人漂亮優雅印象、溫柔耐心服務乘客的空服員,是否也有不為人知的祕密?」他將《照妖鏡》場景設定於機艙內,以一位經歷幾段離奇飛行旅程的空服員貫穿全場,藉由她與乘客的互動,看見人類的各種欲望。照妖鏡,本義是能使妖魔鬼怪顯現原形的鏡子,又用於比喻鑑別真假、善惡的事物。顏寧志以這個詞彙做為作品名稱,還有其深意與暗示作品形式的功能:「照」不單指「映照」,也是「檢視」;「妖」不僅是反自然常理的認知或艷麗的誘惑,更是人類潛藏蠢動的欲望的集合;「鏡」則取其反射的功能,成為舞台中的重要元素。
作品運用投影、音樂等刺激五感的手法,營造出絢麗且魅惑的「妖」感,誘發觀眾感官嶄新感受,彷彿走進魔幻寫實的鏡裡世界。劇中舞者張汶皓及邢懷碩表示:「妖給人的感覺是非人類的,於是我們透過研究動物的肢體狀態,尋找不一樣的身體表現及移動方式。」透過《照妖鏡》,讓劇場成為意識自我的藝術形式,不但映照別人,也照出自己未曾察覺的一面。
顏寧志的視覺藝術作品有著搶眼的風格,在其系列作品「沒有身體的器官」中,他試圖解放色彩的自主性、讓作品生命具體化,並積極利用不同類型的媒材延伸創作,讓作品發展出更多元的型態。從國內外各類型展覽、藝術博覽會到公共空間,於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
顏寧志認為:「表演本來就是一種綜合性演出,應包含各種不同藝術表演手法,除了台詞、文本、音樂、美術與燈光,如果能加入味覺、嗅覺等其他感官,表演是不是能更滿、更大?」2017-2018年在歌劇院駐館期間,顏寧志集結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視覺之眼,聽覺之耳 跨界表演計畫」為主題,辦理「五感表演交互實驗工作坊」與民眾互動,展開「視、聽、觸、味、嗅」多元感受的交互刺激,體驗即興創作的樂趣,並轉譯成表演的形式,發展出嶄新的表演語彙。他也透過這一系列的工作坊與民眾的互動中汲取養分,淬煉成新作《照妖鏡》。
長期擔任創作者與策展人兩種角色的顏寧志,首度以劇場導演的身分,透過劇場作品《照妖鏡》引導觀眾窺見人性最深層的欲望。顏寧志表示:「這部戲除了視覺給大家不同以往的感受外,也將透過劇中如廣播劇、走秀、遊戲、唱歌、舞蹈等方式,帶給觀眾截然不同的體驗。」這部跨越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作品,令人期待將會帶給觀眾什麼樣的感官衝擊!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