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586/記者陳宥森報導)配合「熱蘭遮博物館」常設展更新,文化局規劃展出近兩年熱蘭遮堡及周邊區域與大員市鎮考古挖掘出土的遺物,最受矚目的,當數從17世紀到日治時期的兩千多件瓷器,在即將迎來臺南400之際,透過博物館展示,讓更多民眾看見隱藏在臺南地底的豐富歷史與痕跡。
臺南400將於2024年盛大舉辦,市府規劃眾多活動彰顯這歷史時刻;其中籌備兩年的「熱蘭遮博物館」的常設展更新將於今(2023)年9月23日-即距離2024年倒數第100日時開幕,揭開做為系列活動序幕。
文化局表示,400年前荷蘭人於安平設貿易據點,建立熱蘭遮堡與大員市鎮,開啟臺灣躍上世界的歷史契機。臺南市政府與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合作,於安平地區(原熱蘭遮堡及其周遭區域、大員市鎮範圍)陸續進行調查研究及考古發掘工作,本次博物館展出的新出土文物即為2020年至2021年間所發掘文物,包括:十七世紀前中期來自中國價值較高且精細的「江西景德鎮瓷器(卡拉克瓷盤)」、以及較為粗製的「漳州窯瓷器」、十七世紀中後期「日本肥前燒外銷瓷」、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前期的「福建窯青花瓷(如:靈芝紋青花碗、盤)」,還有日治瓷器「臺製鶴紋碗」等不同年代的瓷器,出土位置於今安平區安平路與效忠街交界處東側、國勝路西側公園用地等處。
這些出土瓷類遺物反映了安平地區作為臺灣面臨外來勢力到來的衝擊與佔領的第一站,各歷史時期的物質文化及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局面。從荷治時期進入世界貿易體系,成為中國輸出貨物轉運到歐洲與東南亞的樞紐,轉運超過400萬件中國瓷器抵達東南亞群島、中南半島及日本等地。十七世紀中後期,鄭氏政權因受到清帝國的封鎖,而轉往向日本購買進口瓷器,日本也趁著海禁政策打進貿易瓷市場,因此日本的肥前瓷出現在此時期的考古遺址中。在十七世紀末到十九世紀,清帝國對於社會的掌控力也反映在出口瓷器的品質上,在道光年後(1821年)國力衰退,大量出現胎土較灰暗、紋飾與釉料都較粗糙的低品質瓷器,而日治時期臺灣製的直口膠板轉印鶴紋碗,是日本本土更精緻鶴紋碗的粗製仿款。
(參考文獻:劉益昌、王柏喬、董又慈,2021,《第一期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疑似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來自這片土地下,不同年代、不同樣式的器皿碎片所代表的不只是單純的一個物件,而能帶領大家看見歷史面貌、生活日常及400年來的故事。如同展覽最後所表述-「熱蘭遮進行式」的概念,這片土地的故事不會停止,將透過學術的研究持續發掘書寫下去。文化局歡迎來自臺南、安平本地及全國各地的民眾們,於9月23日博物館開幕後,前往安平古堡園區內的熱蘭遮博物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