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智大學邱天隆教授 獲頒「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右)。
獲「ai-award學術產業化獎」-800x600.jpg)
【News586/記者彭慧婉報導】台灣人工智慧協會日前公布「2025 AI Award」得獎名單,元智大學電機通訊學院院長陳敦裕教授以「深度模型蒸餾與輕量化之邊緣運算系統」榮獲「年度學術產業化獎」殊榮。陳教授自2022年起帶領研究團隊執行多項國防與醫療AI應用關鍵技術研發,實現高效能、低功耗的AI模型部署於行動終端裝置,展現卓越的產學轉化成效,為智慧國防、運動科技及遠距醫療注入強勁動能。
整合深紅光oled光源於穿戴式燈帶,用於傷口癒合與新生兒黃疸治-800x600.jpg)
陳教授團隊近年來積極投入深度學習模型的蒸餾與剪枝,成功開發出影像生成、輕量化物件偵測與視網膜分割等AI技術,並部署於低功耗系統上。於國防部突破式技術研發計畫中,團隊採用單顆SoC進行即時推論,支援情監偵任務;在運動科技領域,團隊與業界合作開發智慧桌球系統,於NVIDIA Jetson Nano平台實現高達60–80 FPS的單鏡頭即時落點偵測;醫療方面則開發出小於3MB的超輕量視網膜分割模型,有效突破手持式眼底鏡裝置的算力限制,協助臨床判讀效率大幅提升。
陳敦裕教授表示,我們致力於將最先進的AI演算法以最小功耗落實在真實場域,未來將持續攜手國防、醫療與運動科技的合作夥伴,擴大AI在社會的正向影響力。

除陳教授獲獎外,元智大學電機通訊學院於AI與半導體、通訊、光電與綠能等領域持續展現強勁研發能量,2024至2025年間匯聚八大產學合作團隊成果,涵蓋晶圓檢測、聲音識別、毫米波通訊、透明太陽能電池、醫療光電、OLED材料、光達模組與可撓式太陽能等多項前瞻技術,全面驅動AI技術落地應用。
如黃郁惠助理教授與IC測試大廠欣銓科技合作開發AI晶圓影像快速判定系統,運用基礎模型搭配傳統影像處理,大幅縮短晶圓級封裝後段生產線目視判讀時間達90%以上,實現即時回饋異常座標,提升產線良率。王緒翔教授則與美律實業、法務部調查局攜手推動邊緣聲源分離與音檔變造偵測平台,不僅在高噪環境下提升語音辨識精度,還建置即時視覺化介面,提升語音偵查效率。
在次世代通訊方面,李建育教授聚焦5G/6G與低軌衛星應用,研發Ka頻段主動式陣列天線與GaN/SiC毫米波功率放大器,技術已成功技轉本土廠商並培育多位專業人才。綠能研發亦不落人後,劉維昇教授打造出透光率逾70%的透明太陽能電池,提供智慧窗與車用玻璃兼顧發電與採光的新選擇;賴芳儀教授則推進可撓式CZTS(Se)薄膜太陽能技術,實現雙面光入元件並提升效率至4.13%,以環保製程邁向量產。
醫療應用方面,張志豪教授整合深紅光OLED光源於穿戴式燈帶,用於傷口癒合與新生兒黃疸治療,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邱天隆教授開發的藍光TTF-OLED材料更榮獲科技部「未來科技獎」,並完成技術移轉至材料及PMOLED業者,其「電機工程」領域的卓越學術研究水準,並獲頒「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殊榮。
電通學院院長陳敦裕表示,學院持續推動「學術深化、技術驗證、產業落實」三階段創新模式,建構完善的產學鏈結機制與跨領域合作平台,為台灣高科技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動能。透過跨域協作與創新研發,學院正快速將前瞻技術導入國防安全、醫療照護、先進通訊與綠能發電等關鍵領域,實證紮實的學術研究成果可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元智大學電機通訊學院成立於1994年,致力於人工智慧、資通訊、電力能源與半導體材料等四大領域的教研發展,整合通訊中心、人工智慧中心與半導體中心三大專業平台,全面強化「學術產業化」與「人才國際化」目標。未來將持續發揮學研優勢,引領AI科技創新與社會永續並進。(圖:元智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