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德(圖中舉杯者)2021年一月「桃園市泰雅族大豹群族裔協會」成立祭告祖靈

【News586/記者彭慧婉報導】桃園市政府於114年10月20日在復興區召開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審議會,決議新增1處原住民族歷史建築、3位口述傳統保存者與1保存團體,以及3位傳統工藝保存者。此舉不僅彰顯桃園原住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展現泰雅族語言與技藝的薪火相傳,象徵文化資產持續傳承與發展。
本次新增歷史建築為復興區的「Sqiy(志繼)自力更生之碑」,見證泰雅族大豹社被迫離開三角湧大豹溪流域,集團移住至志繼社,後因1934年日人倡導「自力更生」政策,經引入定耕農業的水稻技術與教育,並規劃梯田改良地形,開鑿志繼水圳,以達自給自足之目標,此碑見證志繼社泰雅族人自漁獵游墾,逐漸轉變為定居生活之歷史進程。
Lmuhuw口述傳統是泰雅族語言智慧的結晶,係以口說或吟唱的方式,在開會、談判、提親、結婚、祖靈祭、交誼等各種場合,將所欲傳遞的訊息以象徵、比喻的手法呈現,承載族群起源、族群遷徙、祖先遺訓等記憶。「Lmuhuw na Tayal “Sbtunux”(泰雅族口述傳統─大嵙崁群)」目前認定之保存者僅林明福一人,本次審議新增其子Batu Watan(巴度瓦旦)與Tasaw Watan(達少•瓦旦) 為保存者,以及「台灣泰雅爾族永續協會」為保存團體。
2021年一月「桃園市泰雅族大豹群族裔協會」成立祭告祖靈-0-800x600.jpg)
Batu Watan(巴度瓦旦)自幼承襲父親教誨,長期投入Lmuhuw保存與教育推廣,精通古語吟唱與泰雅族遷徙文化內涵,深受族人敬重。Tasaw Watan(達少•瓦旦)同樣師承父親林明福,其曾任原民台泰雅語主播,熟稔族群歷史、部落遷徙與gaga(祖訓)規範,具備以典雅修辭吟唱Lmuhuw的能力。而泰雅爾族永續協會成立宗旨與執行工作與泰雅族文化密切相關,該會長期致力於Lmuhuw保存維護及教育推廣,深受族人認同肯定。
此外,本次也新登錄「Lmuhuw na Tayal “Bngciq”(泰雅族口述傳統─大豹群)」及認定Yukan Tayax(楊崇德)為保存者,其精通族語與古語運用,能完整敘述部落遷徙史、生活記憶與族群互動歷程,充分掌握文化內涵及傳統表現形式。

在傳統工藝方面,織布文化傳統在泰雅族社會中,不僅具有日常實用與裝飾機能,與信仰、兩性分工等密切相關,亦是祖靈信仰與文化認同的體現。本次審議通過原住民族傳統工藝「Cinninun nqu Sbtunux ru Gogan(泰雅族大嵙崁群、卡奧灣群織布工藝)」及認定Upah Tali(王碧珠)、Lomuy Tali(王碧珍)及Yuri Abaw(宗貞嫻)三位保存者。Upah Tali(王碧珠)與Lomuy Tali(王碧珍)姊妹承襲母親及部落耆老之技藝,前者精通lukus lmwan(無袖長衣禮服)浮織與緯挑技法,並持續透過博物館研究深化技藝。後者,Lomuy Tali(王碧珍)則熟悉苧麻線材製作、染色及各項織法,與姊姊共同復原傳統披肩nkang(飾帶)經挑技術。Yuri Abaw(宗貞嫻)除掌握織藝核心技法外,更以研究與重製結合,遠赴海內外博物館考察,成功再現泰雅織品的文化精髓。
此外,本次會議原擬審議Lmuhuw na Tayal “Gogan”(泰雅族口述傳統─卡奧灣群)及認定保存者陳松明耆老,惟其於今年8月辭世,文化局除派員參加告別式致意,並致贈績優文化人士慰問金。文化局表示,陳松明耆老長年投入整理跨部落家族系譜,熟稔泰雅族的遷徙歷史、傳統領域地名典故、gaga祖訓規範等,並多次擔任歲時祭儀的祈福者,一生致力於泰雅文化傳承,用行動守護族群智慧與記憶。後續文化局也將協助家屬整理陳松明耆老之相關資料及出版,讓其精神與貢獻傳承於世人心中。
歷史建築承載生活軌跡,口述傳統傳遞語言火種,織布工藝編織文化記憶,保存者則以一生所學傳承祖先智慧,展現泰雅精神。桃園市政府以行動守護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珍視原民文化的多元樣貌。這份努力不僅是對泰雅族歷史與智慧的敬意,也象徵族群記憶的延續。未來,市府也將持續推動文化保存與傳承,厚植城市文化底蘊,讓原民文化在桃園綻放光彩、代代相傳。(圖:文化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