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侯姵伃報導】
公共廁所,往往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縮影。嘉義縣政府近年來以系統性方式推動「優質公廁升級工程」,不只追求乾淨、無味與便利,更在設計中融入科技與性別友善思維,讓如廁空間成為展現服務品質與公共價值的新指標。
今(3)日,嘉義縣政府舉辦「優質公廁評鑑成果發表暨頒獎典禮」,由縣長翁章梁親自頒獎表揚,肯定縣內各管理單位長期投入公廁維護與創新管理的努力,也鼓勵持續精進,讓「小地方的改變」累積成縣市進步的力量。
嘉義縣環保局自108年起積極向中央爭取補助,迄今共投入近1億元經費,完成改善或新建超過237座公廁。這些公廁分布在市場、公園、觀光景點與交通節點,覆蓋縣境內多數民眾與遊客常使用的場域,形成「一縣多點」的公廁服務網絡。值得注意的是,縣府也將公廁建設與在地發展需求結合。新港鄉大潭村的「大潭岳湖」新建預鑄式公廁,不僅改善環境衛生,更成為嘉義縣龍舟與輕艇代表隊選手的訓練配套設施,兼顧運動訓練與生態保育,體現公共建設的多元價值。
今年的評鑑活動中,縣府從眾多公廁中選出在清潔維護、友善設施、智慧科技及在地特色方面表現突出的單位,分別頒發「特優」與「優等」獎項。其中,嘉義縣政府及圓潭生態園區獲獎公廁皆為「性別友善公廁」,顯示縣府在推動性別平權與包容環境上已見具體成果。
環保局指出,性別友善公廁不同於傳統男女分廁,而是依據「便器種類」而非「性別」區分空間,讓親子、照顧者及非傳統性別認同者都能自在使用。這樣的設計不只是空間改造,更反映平等、尊重與包容的公共精神。擔任評鑑委員的鄒燦陽(宜蘭縣前環保局長)也指出,嘉義縣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比例逐年上升,建議未來公私部門在規劃或改建公共廁所時,應將「性別友善」納入基本設計原則。
除了公部門的努力,地方企業也主動參與公共環境維護。鴻達寶業有限公司與茂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長期認養公廁,提供耗材與協助清潔維護,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縣府今日也特別頒發感謝狀,肯定他們在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上的貢獻。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只在大建設,也藏在小細節。」翁章梁表示,嘉義縣的市場、觀光景點、廟宇與社區中心皆設有公廁,這些空間是遊客最直接感受城市服務的地方。透過評鑑與表揚制度,不只是獎勵清潔單位,更是推動全民共同維護公共環境的契機。他強調,公廁品質的提升,不只是「看得見的乾淨」,更是嘉義縣持續追求「服務力」、「友善力」與「永續力」的體現。從如廁空間出發,嘉義縣正以細膩的公共治理,打造一座真正讓人「想再回來」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