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張淑慧報導】金屬中心於114年11月6日舉辦「金屬表面處理產業智慧力研討會」,推動產業智慧製造與低碳轉型。金屬中心林烈全副執行長主持,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李奕緯技正、台灣區表面處理同業公會吳美香理事長及中小企業代表出席。
國內金屬表面處理廠商約1,599家,以中小企業為主,集中於新北、彰化與台中。計畫建置「智慧製造管理系統」、「AI互動式報表」、「低碳製程技術」及「反式標準添加法」放流水快速檢測技術等智慧化工具,協助業者低門檻轉型。
金屬中心劉嘉茹董事長指出,表面處理製程長期仰賴師傅經驗判斷以維持製程穩定,經驗傳承困難,面對 AI 與碳管理的雙重挑戰,中心結合政策資源與研發成果,持續推動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在地產業學研創新加值整合推動計畫」。透過智慧化與低碳技術導入,協助傳統表面處理業者邁向高值化轉型。金屬中心林烈全副執行長表示,中心協助業者導入智慧監控與即時AI分析機制,並結合中興大學化學系黃景帆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讓中小企業也能輕鬆上手智慧化工具,特別感謝升級處吳永成副處長率領周伯勳分析師、林怡明工程師、張讓楷工程師等團隊,一直為產業轉型而努力。
台灣區表面處理同業公會吳美香理事長表示,表面處理是百工百業的「最後一哩路」,決定產品最終價值。感謝金屬中心產業升級服務處長期支持,使業者從第一代到第二代接班過程中,持續邁向AI智慧化與低碳製造,為產業注入轉型動能。
周伯勳產業分析師分享產業趨勢,全球金屬表面處理市場持續擴大,技術聚焦高效創新與綠色永續。國內2024年表面處理產值約2,206億元,較上年成長4.4%。台灣表面處理產業以內需為主,但憑藉精密製造與客製化優勢,成為半導體、電動車、航太等關聯產業的「品質守門員」。關聯產業整體產值規模約1.28兆元,在台灣製造業舉足輕重。未來在政府研發資源、數位工具與學研創新支持下,產業將加速AI與綠色製程轉型。
金屬中心林怡明工程師發表「表面處理產業智慧製造系統」,可透過智慧戰情分析,精準加藥與穩定鍍浴,降低原物料浪費、提升能源效率。系統結合X-ray膜厚檢測與現場數據即時整合,讓AI精準預測加工膜厚,協助業者穩定品質、降低能耗。
會中介紹中興大學化學系黃景帆教授團隊開發的「反式標準添加法」總離子檢測技術,不需稀釋樣品即可快速檢測,適合廠內快篩應用。現場廠商體驗金屬中心開發的「手持式導電度檢測技術」,只需一滴樣品即可判定放流水是否偏離合格標準。多位業者表示操作簡單、資訊即時,對中小企業具高度應用價值。
壓軸由金屬中心張讓楷工程師發表「表面處理產業製程追溯管理系統」,系統導入AI Agent功能,使用者可透過自然語言提問,由大語言模型轉譯為程式指令進行資料查詢與報表生成。現場與會者即時體驗互動式報表操作,感受AI在製造現場的便利與潛力。
在全球供應鏈重視ESG與碳稅制度下,協助國內企業提前布局、提升競爭力。金屬中心將持續串聯學研、公協會與在地產業能量,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製造生態鏈,讓臺灣表面處理產業邁向高值化新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