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侯姵伃報導】
第3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年度作品獎」《鳳凰變》,2025年以「再製升級」形式回到舞台。從史詩歌仔戲到科技劇場,它不僅是一部作品重演,更像是一次傳統表演藝術的系統更新。本次再製版本將於 12月13日至14日率先在臺灣戲曲中心上演,並於 12月27日至28日移師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巡演。作品根植於明鄭歷史,聚焦鄭成功、鄭經、鄭克𡒉三代男性的權力與興亡,同時讓董太夫人、昭娘、陳氏等三位女性角色成為敘事視角,觀眾不再只能看見「成王敗寇」,而能讀出家族與時代夾縫中的柔軟、抵抗與犧牲。
科技介入傳統,讓歌仔戲進入新語境
《鳳凰變》首演於2023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當時與另一旗艦作品並列為年度代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副主任 王逸群指出,本次升級獲文化部「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支持,導入 4D Views容積擷取技術,使演員動態能以多視角捕捉並重建於舞台之中,形塑虛實交錯的觀演現場。
此為傳藝中心近年致力推動旗艦製作 × 科技藝術融合的延伸實踐。王逸群認為,歌仔戲若要進入下一世代,觀眾體驗必須被重新定義,而科技正是突破點──它不是替代傳統,而是擴增傳統。
卡司換血、結構調整:創作從「復刻」走向「再製」
導演兼編劇 王友輝在本次版本中重新拆解敘事節奏,加入「鄭家四少」──張閔鈞、吳承恩、蔡宇倫、許博淵四位小生,並將原劇中部分念白改為唱腔,留出更多聲腔層次與角色張力。這一變動不只是卡司上的更新,更象徵傳統表演跨世代接替之過程。陣容延續2023首演班底,同時吸納新生代戰力,以傳統舞台語彙對照新的技術與聲音,試圖完成一場既古典又前衛的雙頻演化。
從舞台到VR:觀眾走進《鳳凰變》的歷史現場
本次巡演不只在劇場進行,也同步推出 VR沉浸式體驗,觀眾將能以虛擬實境形式走入鄭氏家族的命運洪流,貼近角色情緒、觀看權力轉折。無論在臺北或嘉義,《鳳凰變》都試圖回答同樣的問題──「當歷史再被觀看一次,我們看見的仍然是英雄,還是人?」
巡演由臺北啟航、嘉義落地,象徵歌仔戲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持續重生。
節目與購票資訊請見傳藝高雄園區官方網站。https://khp.ncfta.gov.tw/home/zh-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