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 江文賓 報導】81歲癌症病患曾爺爺,因接受抑制骨頭轉移藥物,導致下顎骨頭壞死並影響進食,體重大幅滑落。臺中慈濟醫院牙科黃心若醫師一系列的治療計劃,改善他的生活品質與外貎,讓他重新感受人生美好的滋味。黃醫師指出,抗癌路並不好走,能讓病患順利走下去,就是有意義的治療,對醫病來說都是很大的收穫。
曾爺爺罹患攝護腺癌10餘年,最近幾年病情走下坡,去年八月起,開始在臺中慈濟醫院泌尿科接受化學治療,副作用讓他十分虛弱,但仍未能完成控制住癌細胞擴散,骨頭都已侵蝕得厲害,狀況最差時整個人虛脫,住進安寧病房注射白蛋白加輸血,服用第二代荷爾蒙藥物後,病情又轉了個彎,回到普通病房後還會診牙科。
「化療、放療那段時間太難過,看到飯吃不下,聞到油的就想吐,體重掉到54公斤,牙齒也壞了」曾爺爺牙齒搖晃得厲害,去年十一月轉診到牙科。黃心若醫師發現他的左邊有很搖晃的牙齒,內側有骨頭暴露出來,從x光發現骨頭破壞很嚴重,從病史瞭解,曾爺爺屬於「藥物導致型的骨壞死」,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服用雙磷酸類的藥物及類固醇抑制骨頭轉移,卻也出現骨頭壞死的副作用,牙齒因此愈來愈鬆動。
黃醫師指出,牙科以往對這類病人都採取大規模清創手術,近期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保守性治療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在考量曾爺爺的年紀和骨頭壞死的面積後,擬定更適合他的治療計劃,決定先移除非常搖晃、影響功能的牙齒,磨掉尖銳的骨頭,門診每周一次徹底清洗,加上病人建立用餐後馬上清理的好習慣,長達半年以上,先控制住非抗癌藥物的影響。
「平時處理好牙齒口腔衛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黃心若醫師指出,現今的大環境,什麼人、什麼時侯會生病,誰都不知道,為預防骨頭轉移或蛀牙後更高的骨壞死風險,牙科只要碰到癌症病人就醫,評估標準趨嚴,即使一般被認為及格邊緣、「能用多久算多久」,未來中短期內預計可能會拔除的牙齒,都會先拔掉,並且其餘可治療支牙齒在開始電化療前安排積極治療。
想維持一口好牙,定期做追踨是必要的,黃心若醫師建議,2至3個月就要回牙科檢查,讓口腔儘量沒有感染機會,或至少一有問題馬上處理,避免拔牙、抽神經,或是骨頭及軟組織的發炎,降低骨頭感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