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記者 江文賓 報導】國立臺灣美術館歷年來在典藏基礎上策辦多項青年藝術相關主題展覽,持續性探討青年世代的創作風格、脈絡與意涵。今年策辦之「夢‧棲地-館藏青年藝術主題展」,在近15,000件館藏品中,以1970年後出生(45歲以下)之藝術家作品為選件標的,從888件館藏青年作品中擇選77件展出,探討當代青年面對自我、當代生活以及未來世界所做出的反思與回應,及其為尋求更好的未來時所產生的游移與不安狀態。
「夢‧棲地-館藏青年藝術主題展」分為「失落與游移-內在秩序之重整與私密空間之必要」、「現實與去現實-失常的日常環境」、「未來寓言-尋找未知的棲地」三項子題。在展覽架構上,從青年對自我/內在與「家」的認知出發,進而與社會和自然環境產生連結與溝通,並對未知的未來有所幻想與描繪。透過展覽可發現臺灣青年藝術創作與時代環境之變動息息相關,此外也呈現青年對安定力量的需求、想像或期望。
從展出作品中,可看到青年藝術家在相同議題的觀察上,各有不同媒材之運用與表現方式。例如面對內心的不安與焦慮,吳建興的〈同心圓-小屋〉應用了組合玩具的概念,將料理用刀子組成家屋形狀,反應不穩定的生活與心理狀態;朱駿騰〈疲倦的沸騰〉則使用大同電鍋,連接不同國家不同規格的電源轉接頭,藉由煮飯沸騰時所產生的蒸汽,傳達在異地生活中心理的疲憊糾結。另外,在對於科技發達及環境變化的思考上,藝術家也在創作中表現出真實與虛擬拼貼交錯的日常與自然,如吳權倫的〈數位風化H〉,將在海邊被丟棄且風化的塑料視為「礦」,透過3D掃描將之轉化為數位檔案,運用軟體的參數調變或模型疊加,形成藝術家所稱之「數位風化」過程,與現成物的礦彼此對照,造成一種今日的現實;林思瑩的雕塑〈全景-狗〉則藉由數位化的全景攝影,捕捉小動物的姿態,她運用全景攝影與小動物的不確定性,產生「卡住」的幽默影像並將之具體化為雕塑,暗喻現實生活中的尷尬。
青年是藝術家創作生涯中的關鍵時期,許多藝術家在青年時期便初試啼聲,嶄露鋒芒。國美館策辦青年藝術主題展,作品來源除「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外,也包含依循典藏機制收藏,及在徵件/競賽中得獎並獲典藏之作品,這些典藏已成為研究臺灣70年代後出生創作者之重要檔案。雖因策展命題限制,每次僅能以取樣方式展出部分藏品,但仍足以忠實呈現藝術家眼中的外在世界與內在思維,突顯青年藝術家創作的多元視野與獨特觀點。期望藉由青年藝術主題策展,見證藝術家個人的創作歷程,也希望觀眾在觀賞展覽時,隨著展出作品與青年藝術家共同體驗一段心靈旅程,感受青年創作者內在的能量與波動,並能與作品顯現的當代氛圍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