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 江文賓 報導】台灣的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現象相當普遍,廣受國人關切;鑽研人類營養學的小兒科名醫陳偉德講座教授應邀到營養學系做學術演講時,傳授個人研發新創的健康體適能生長曲線圖,藉此判定小兒肥胖的標準,他同時依據臨床經驗推荐『四階段積極減重計畫』,提供國人攜手營造健康飲食環境,讓兒童與青少年吃的健康、快樂成長。
衛生福利部現行採用的台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定義肥胖標準,即是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陳偉德講座教授研發訂定的「以健康體適能為依據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診斷標準」。他同時依據實證醫學文獻及臨床經驗提出預防性『四階段積極減重計畫』,發表在台灣醫師公會全聯會發刊的《台灣醫界》雜誌,能激發肥胖小孩與家長的健康認知,受到醫界廣泛的重視。
肥胖造成的因素與遺傳、基因、內分泌失調或飲食失調息息相關;對於過重與肥胖兒童及青少年評估、預防、治療的臨床處理原則,陳偉德醫師提出預防性建議,在父母支持與積極參與下:採取限制含糖飲料的消費、限制電視等屏幕上的時間和消除兒童的睡眠區屏幕、每天吃早餐、限制在飯店就餐、特別是快餐店,鼓勵家人一起吃飯、其中家長和孩子一起吃,鼓勵飲食水果和蔬菜的推薦量的消耗等措施。
接下來,第一階段的增強型預防措施:使用電視和電腦每天不超過2小時、不要讓電視在孩子的臥室,涉及整個家庭生活方式的改變、至少60分鐘的中等參加到每天劇烈的身體活動,每天吃水果和蔬菜、盡量減少含糖飲料、每天吃早餐、外出限制膳食、每週有家庭膳食至少5至6次、讓孩子自我調節食物攝入量,避免過度限制攝食行為。
第二階段的架構式減重;開發一種低能量密度,平衡營養素的飲食計劃、結構化的日常膳食和零食計劃、時間表監督身體活動為每天至少60分鐘、限制電視和計算機使用小於1小時/天、計劃幼兒1小時/日的身體活動,這些行為通過使用日誌監測,強化對實現目標的行為。
第三階段是全方位介入,通過結構化的飲食和身體活動,實現能量負平衡、結構化行為修改程序,包括食品和活動監控和短期發展的飲食和身體活動的目標,參與的主要照顧者/家庭成員行為矯正兒童不滿12歲的,所有人提供家庭培訓,提高家居環境、頻繁訪問諮詢。
第四階段護理介入,以代餐、極低熱量飲食干預生活方式,以藥物或手術控制體重。
為了宣導抗肥胖,陳偉德講座教授還結合專家學者成立『半月俱樂部』網站,提供理想的兒童或青少年減重計畫,與飲食、運動、行為矯正等健康教育的專業諮詢,熱情會員參與踴躍頗獲好評;畢竟,減肥瘦身有益身體健康、心情愉悅,也讓社交充滿自信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