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郭政隆嘉義縣報導〕髖關節骨折是高齡族群中最常見且風險最高的骨折之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長期臥床、肌肉萎縮、血栓或肺炎等併發症,嚴重者甚至喪失行走能力,日前一位60多歲的江女士,因在自家客廳意外跌倒,導致右側髖部劇烈疼痛,無法起身,原以為只是輕微扭傷,在家休息幾日仍未好轉,朋友介紹氣功師父幫她順氣,但只要碰到她的傷處,她就痛到哇哇叫,後再經建議到大林慈濟醫院就醫,藉由影像檢查確定位於髖關節的股骨頸嚴重骨折,骨科主任謝明宏醫師評估,為她進行「正前開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快速,順利出院。

謝明宏醫師指出,江女士的X光檢查顯示股骨頸嚴重斷裂,必須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恢復穩定,因此,採用「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這項微創技術最大特色是不需切斷肌肉,而是從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完成骨折修補與關節置換,病人術後疼痛明顯減輕,復原更快速。

謝明宏醫師說明表示,傳統手術必須切開部分肌肉才能進入關節,病人術後會因肌肉損傷而產生疼痛及行動不便,正前開手術則能在保留肌肉結構的情況下進行,疼痛減少、出血量低,併發症風險也相對降低,研究顯示,這項手術能讓病人在術後隔天即可下床復健,有助於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與整體生活品質,這種手術需要醫師熟悉髖關節的解剖構造與操作技巧,才能確保安全與穩定。
謝醫師強調,高齡長者應特別注意居家安全與骨質健康,防止跌倒發生;若出現髖部劇痛或無法行走等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診斷與手術治療,是維持活動力與生活品質的關鍵;江女士今已能正常行走,生活恢復如常,但隨著人口老化,髖關節骨折已成為高齡長者健康的隱形危機,若能及時接受手術並搭配早期復健,病人通常能在一週內就能恢復基本行走能力,另進行正前方微創髖關節術式的病人,術後兩週日常生活的獨立程度與術後一年的下肢肌力都比其他手術方式顯著進步,此研究也發表在國內骨科醫學會得到其他醫師的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