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建文 報導】有人形容臺灣到處都有廟,「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如果文化是生活的模式,那麼廟宇就是臺灣文化最好的寫照。新福宮位於臺中市新庄里和平街228巷1號。「新庄」是這裡在清領時期的舊地名,有別於大墩街(今中區)在雍正、乾隆年間(約1730年)街肆的形成,這裡一直要到乾隆末年(約1790年)漢人聚落才逐漸成形,而新福宮就是最好的見證。新福宮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主要配祀神尊有三官大帝、文昌帝君、武財神、城隍爺、註生娘娘、天上聖母與福德正神。根據文獻記載,道光元年(1821)年,三府王爺廟即在現址落成。其香火傳自當時海峽兩岸重要的渡口岸水裡港福順宮(今臺中市龍井區),見證了當時移民人口自海線進入後庄開墾的歷史文化路徑,一直到現在,新福宮仍維持每年回祖廟結火進爐的習俗。
日治時期(1895~1945)的臺灣,香蕉(芎蕉)是臺灣大量輸出日本的水果之一,臺中州更是當時的主要產區之一,1935~1936年間最高產量達上億公斤。當時台中州的香蕉生產,約有九成在山地栽培,其中又以大屯、東勢、南投為主要產區。這些香蕉透過中南驛、輕便車、牛車、人力推車送至往中南驛附近集貨裝簍,再由臺中驛縱貫線鐵路運往基隆港上船,運至日本、以及中國的福州轉往上海、天津、青島、大連等港口。這些香蕉在中南驛附近必須有一處集貨裝簍的大型場地,新福宮原廟地因應產業的需要,被迫搬遷至今復興路/大智路口民宅中,原廟地成為「香蕉市場」的一部份,今日新福宮所在的和平街228巷原名為「香蕉巷」。一直到戰後香蕉產業沒落,民國44年舉行動土大典,恭迎眾神
47年(1958)6月30日,地方民眾將神尊請回原址重入火奉祀,為今日土墼內殿廟貌,命名為新福宮,原意為新庄仔福順宮,亦有重獲新生的福順宮之意。廟柱對聯提:「新宮瑞氣籠千古,福海祥波澤萬民。」
重新安座入火的新福宮迄今已一甲子,但座殿的神像卻都逾百年以上,其中朱李池三府王爺與座前劍、印將軍為泥塑成形,劍將軍雖為古裝武將扮像,印將軍卻是戴西式紳式帽的文官造型,這在全台廟宇中極為少見。另外,廟內供奉的武財神眉毛至今仍持續增長,多次登上媒體版面,吸引不少香客前來參拜;緣此,廟方請武財神每月兩次扶鸞濟世,不收任何費用,其神籤詩文之精準,令信眾嘖嘖稱。最後,如果您對臺中省城的故事有興趣,新福宮的城隍爺就印證這一段一百多年前的故事,歷史離我們很近,故事一直在我們週遭,來一趟新福宮,除了祈福、招財、消災、解厄、送子、求功名,更重要的是可以體驗一段您從未體驗的歷史文化巡禮。
每月初一、十五固定的禮誦經懺,每月兩次不定時的武財神濟世,財團法人臺中市新福宮
地址:臺中市東區和平路228巷1號
電話:04-222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