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ews.586.com.tw/wp-content/uploads/2019/05/八大地工特性分區圖檔.jpg)
(記者陳宥森/臺南報導)交通部鐵道局於98年9月9日行政院核定「臺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綜合規劃報告後,即進入本計畫之設計及施工階段,為確實掌握計畫範圍內之地質及地下水文等狀況,以提供鐵路地下化設計作業所需,遂於100年委託成功大學進行「明挖覆蓋工程對地下水文及鄰近建物之影響」研究(以下簡稱「成大研究報告」)。對於108年5月28日「朱淑娟專欄」中,引述105年間,內政部都委會審議本計畫都市計畫變更案時,相關環保團體及陳椒華教授,對前述成大研究報內容所提地下水文疑義,本局已於都委會審議期間,多次提出回應說明,並邀請成大研究單位人員出席會議,針對環保團體所提疑義,當面予以澄清說明,以消弭各方疑慮,有關各項地下水文疑義及回應內容,茲說明如次:
一、古井「湧泉」問題:
近來有報導指出前鋒路與東門路叉路口附近,存有一年代久遠之古井,該古井不到六米就有清澈「湧泉」一節,經研判應僅係井內地下水,並非湧泉。
湧泉為地下水在地表冒出的現象,通常是溪水流出山谷至平原沖積扇時,向下滲透成伏流,後又湧出地表而成;惟該古井內之水並無「湧出地面」狀況,另依據行政院農委會104年之「全國湧泉濕地生態資源調查」資料,嘉南平原目前並無湧泉紀錄,故古井內之水體係為一般地下水,只要從地表向下開挖至地下水面以下,即可觀測得到,為正常現象,報導所指古井有「湧泉」,當屬誤解。
二、地下隧道連續壁對鐵路沿線兩側地下水文及地層影響:
(一) 本計畫於既有鐵路東側施作永久軌地下隧道及擋土連續壁,計畫範圍位於臺南台地,所在地形相對較高,據成大研究報告指出,臺南台地東側之地下水,係分別往西流入台地西側潟湖砂丘區,以及往東流入大灣低地影響區,再透過鹽水溪與二仁溪入海;另該報告亦已針對連續壁建置前、後,地下水位變化量進行分析,並依模擬結果接續評估隧道東側地層之液化潛能與西側地表即時沉陷量,各項分析結果皆顯示本工程連續壁設置對地下水及西側地層下陷之影響甚微。
(二)除依相關學理進行模擬分析外,在工程實務面向,完工後連續壁於各橫交路口位置打除2.5公尺深度,使兩側地下水能相互流通,減少阻斷情形。
(三)藉由本局實際執行之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經驗,高雄計畫亦由同一研究團隊,採相同模式進行分析,並比對鼓山站觀測井實際水位,顯示連續壁對長期地下水位無明顯影響(依據103年6月地工技術雜誌)。
綜上述分析結果及過往施工經驗顯示,本工程施作連續壁並不會對地下水位造成明顯變化,亦不致對鐵路兩側土地之使用有所影響;另本計畫85年環說書及99年環差報告,皆依當時環保法規辦理各河川之水文、水質、地下水及區域排水等項之調查分析作業,並分別經由省府環保處及行政院環保署依法完成專業審議通過,並無環保團體所稱「未進行河川及地下水之調查與評估」之情事。
三、地下水位模擬數據疑義:
環團聯盟曾指稱「成大研究報告」中,低估97年仁和井水位並據以模擬得出較低之水位上升及下降量,涉及偽造文書等情,惟查:
(一)「成大研究報告」參考之實際地下水位,皆為水利署所設觀測井之紀錄資料,水位歷線亦依據觀測紀錄所繪,並非研究報告所創,另研究報告係以95年12月至96年11月為水位率定時段,並非如「南環盟」所說採用97年間之水位資料,更遑論故意低估仁和井97年間之水位。
(二) 仁和井於97年1月至同年5月,地下水位驟降3.4公尺,與歷年水位變化情形比較,屬異常現象,「成大研究報告」並未將此期間之仁和井水位資料,用以模擬得出低水位期累積最大水位之上升量(0.636公尺)及下降量(0.687公尺),「南環盟」之指稱並非事實。
「臺南計畫」係奉行政院核定且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重要的交通建設之一,本局執行迄今,仍面臨工程用地未能順利全面取得,以及諸多質疑與誤解,本局將持續以最大誠意與民眾溝通,全力推動工進,期能儘早通車,創造市區交通改善及都市發展榮景,以實現地方各界多年來對鐵路地下化之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