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秀卿報導) 即日起至明(106)年1月2日(一),科博館展出「明察秋毫-野鳥生態木雕特展」,除了可看到臺灣「唯二」比賽級野鳥生態雕刻家李宜融及黃麟鳴兩位老師的作品外,還有來自日本野鳥雕刻協會的作品,超過60件野鳥木雕作品,包括栩栩如生的臺灣鳥種、褐頭山雀、非洲的紫胸佛法僧等不同種類,現場也展示鳥類標本,民眾可透過對照觀察鳥類形體,進而深入了解野鳥生態。
14日特展開幕,李宜融老師現場示範木雕作品,科博館副館長羅偉哲在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木雕初體驗,將翠鳥作品接力雕刻。展期期間每週四上午10:00至12:00,李宜融老師皆在現場示範木雕,8月之後的每週二下午2:00至4:00,黃麟鳴老師會加入示範陣容。
展場入口意象是二水國中師生小環頸鴴作品,生動的水鳥群作品是在學校課程中完成的,師資包括本次特展的野鳥木雕家李宜融與黃麟鳴,讓孩子有機會打開眼界、樂於學習。展場有一李宜融老師的作品「紫胸佛法僧」,曾在美國、日本等地的競賽得獎,鮮豔的呈現引人注目。另外,日本野鳥雕刻協會的14件作品飄洋過海到臺灣,僅展出3天(至7月16日)。
據知,野鳥生態木雕最早源出於美國印地安人利用木頭模型吸引雁鴨加以捕獵,1940年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更精確細緻的藝術雕刻技法,目前在美加日英等國有定期的比賽與觀摩活動可以參加。
策展人科博館助理研究員陳彥君表示,相較於木雕作品,鳥類的標本褪色的風險較高,對於教育傳承的可用性有時會受到影響,鼓勵學校或其他教育單位,可以善用木雕作品作為教育素材,於值於量都能兼顧。野鳥生態木雕是講求逼真度與藝術性並陳的工藝,除了必須以木材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鳥體之外,也要求鳥類姿態、行為、棲木檯座環境佈置的真實考究。野鳥生態木雕並非只是追求「寫意」的藝術價值,「寫實」的自然描刻更是重要,透過重現自然生態的真實性,連結自然觀察與體現的意義。
野鳥的生態木雕起源於北美洲美國、加拿大一帶,寫實與美觀並重,是一項結合自然觀察與手做工藝的精緻藝術,野鳥生態雕刻者常是資深的野外賞鳥人,從長期觀察大自然、查閱鳥類資料等當中吸取科學知識,做為創作的靈感與依據,也必需針對鳥類標本進行研究與測量,來精確掌握比例與細節,尋求精益求精的技法加以刻劃描繪。除了鳥兒要逼真,棲木檯座與環境佈置,也模擬野外真實狀況,作品因而說服力十足、令人嘆為觀止,是一項可以兼具藝術性、科學性與鳥類保育概念的極致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