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政隆/嘉義市報導〕青光眼是全球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臺灣民眾青光眼就醫患者約31萬人,10年間遽增近7成,由於青光眼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少數民眾會未經醫師專業評估成因,即習慣自行購買眼藥水點用,但這可能延誤病情,甚至錯失治療時機,視神經一旦損害將無法復原。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林恆如醫師解釋,青光眼依解剖學上定義為視神經受損或是視神經凹陷擴大,進而造成視力喪失的眼疾,眼內壓力過高往往是造成視神經損害的主因,眼睛呈球體形狀,需要恆定的壓力循環、代謝來維持球體,正常壓力範圍在10-20毫米汞柱,當眼內的壓力超過標準,就會壓迫到視神經,導致視野缺損,但因無明顯表徵,當患者察覺視力狀況有異就醫時,視力可能已經受損,嚴重者可能導致失明。
林恆如醫師指出,臨床上也曾出現眼壓檢測皆正常,但視神經檢查卻發現嚴重萎縮,造成視野功能缺損的案例,此種青光眼稱為正常眼壓型,故眼壓正常不表示沒有青光眼,早、中、晚不同時間點量測會不同,所以往往會建議病患多次量測眼壓,追蹤眼壓一連串變換,甚至以趴睡、站立等不同的姿勢量測眼壓,並於每半年至一年定期進行眼部檢查,特別是近視大於600度的族群,才能確實杜絕這個漸漸偷走寶貴視力與視野的無聲小偷。
林醫師說明,青光眼的分類依解剖學分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兩種,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常會有突發性的視力模糊,嚴重時眼睛發紅、頭痛、甚至嘔吐情形,因症狀明顯且急性,患者大多會主動求醫;青光眼患者約有95%為慢性型,患者大多沒有察覺,此時就像隱形小偷,多數發現視力降低時,已為青光眼末期;另一種先天性的青光眼則屬於原發性,目前的醫學知識無法找出原因,這些案例大多出現於新生兒期,新生兒時就發現黑眼珠變大、眼角膜變混濁等情形。
眼科醫學會近日公布,台灣人在每日3C用眼的總平均使用時數首度飆破10小時大關,達到10.7小時,已知導致30歲以下年輕族群乾眼症和白內障的大規模增加,長時間使用3C產品,在背光不足、螢幕太亮、緊盯手機螢幕微弱的光源,瞳孔會放大,會增加眼壓攀升的機會,因此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適時休息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