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陳宥森報導)座落於臺19線鹽水路段,位於東側三公里處有一處部落小村莊(洪厝寮)是已故「寶島歌王洪一峰」的祖先故居,也是一處讓人懷古思情深具農務教材的一處(歷史學塘)。
記者深入這處人口外流嚴重,現居人口不到百人的洪厝寮小村莊,採訪到洪氏第八房(洪瑞龍)老先生,在地務農已長達一甲子,洪老先生指著這片面積大約500坪的大水池,訴說著一段歷史淵源。
這處水池早在130年前是由洪氏祖先挖掘用來儲蓄早期有機肥料的(堆肥用坑),也因地形低窪緣故,坑口底層湧出源源不絕的泉水,後來時代變遷取消堆肥,便成了自然清澈的水池,當地村內務農的農家婦女,都會不約而同的提著家中換洗的衣物,來到池塘邊洗邊聊家務。
由於當地鹽水區公所30多年前農村再造方案,為了防止孩童路過失足掉入安全因素,當時並把該水池編列預算,公所顧請工人建造了四周水泥護欄,因而動土。
據洪老先生表示,因當時施工挖掘底層破壞了所謂風水的湧泉出水口,以至於30年前施工完坑底,此水池就不再噴出湧泉,目前這些水是由雨水累積形成的。
在無大樓遮擋的農村伴隨著池塘邊成長的(百年六層樓高蓮霧樹),形成了江南小湖的另一番風景,古早洪氏阿祖克難時代的堆肥坑,反應出先人生活的智慧結晶,正是當地最好的農村教材。
在已故寶島歌王(洪一峰)還未離世前,曾一度派遣長子「洪榮宏」下鄉尋根,因歷代建物遺跡不敵百年寒霜摧殘,最終還是無法保留於世,夷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