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建文 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與財團法人志英植物研究發展基金會為輔助現代醫學的不足,舉辦105年度醫學與替代醫學系列講座。第一場特邀國立臺灣大學食物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沈立言先生,於1月24日下午2時30分在該館中山講堂,與民眾分享「替代醫學簡介」。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但在慢性病與退化性疾病方面,西方醫學的健康照顧仍無法滿足病人的所有需求,使得一直存在但被忽略的互補與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被全球視為新的醫療資源。互補與替代醫學最廣泛被使用的定義來自於1998年成立的美國國家互補與替代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該中心將互補與替代醫學定義為一群不屬西方醫學的醫療,其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醫療及健康照顧體系、行醫模式與產品。又由於世界各地的互補與替代醫學的種類琳瑯滿目,所以NCCAM將其劃分成五大範疇:(1)替代醫學系統(alternative medicine systems)泛指有完整之理論基礎和臨床實務,如中醫、印度醫學(阿育吠陀)、同類療法等(2)身心療法(mind-body intervention)泛指促進心靈能力之療法,如藝術療法及祈禱等(3)生物療法(biologically based therapies)泛指利用自然界之物質,如草藥及保健食品等(4)操作及身體療法(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泛指用手或移動身體之操作治療,如整骨和按摩等(5)能量療法(energy therapies)則分兩類型,一為生物場療法(biofield)利用能量來治療,如氣功和靈氣(Reiki),另一為生物電磁場療法利用電磁之能量來治療
(bioelectromagnetic-based therapy),如磁療。事實上,臺灣社會的醫療型態一直維持多重取向的求醫行為,病人及家屬常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嘗試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西醫、中醫、民俗草藥、保健食品等,而現今西方的醫學教育與臨床實務開始嘗試與互補與替代醫學進行整合,稱為整合醫學(integrative medicine),此將成為新世紀醫療照顧中最受矚目的醫療系統。此外,透過具有實證研究基礎的(evidence-based)互補與替代醫學之知識教育,也可以讓健康、亞健康或病人等不同族群,能有更多的主權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該講座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食物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沈立言先生擔任講師,告訴您甚麼是替代醫學?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加,相關資訊請至國立國父紀念館全球資訊網網站www.yatsen.gov.tw 查詢,或電洽(02)2758-8008轉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