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建文 報導】有些靈長類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表,與臺灣獼猴、黑猩猩、人類等日行性物種幾乎完全顛倒。這些夜行性的靈長類動物通常白天休息、夜晚活躍,而且還演化出類似的形態特徵,就是又大又圓的眼睛讓牠們即便在昏暗的光線條件下,也能擁有絕佳的夜視能力。
臺北市立動物園夜行動物館於101年9月1日走入歷史,原址正在改建「熱帶雨林室內館」。原本住在夜行動物館,目前暫時移居到其他欄舍,靜待新家落成的小懶猴、粗尾侏儒狐猴和阿氏夜猴等小型靈長類動物,在猴年還無法和大家見面,所以請跟著保育員,透過鏡頭一起去探望牠們吧!
夜行性的小懶猴分布在寮國、越南、柬埔寨和中國南部,通常獨居或形成小家庭生活,最典型的外觀特徵就是小小的身軀配上大大的眼睛,讓牠們能輕鬆在晚上活動及覓食,小懶猴的食性非常廣泛,花蜜、樹汁、果實、昆蟲、真菌、壁虎、蛋和小型哺乳動物等,都是牠們的食物。小懶猴睡覺時會在樹枝上捲成一團球狀,棲息地因長年戰爭遭到嚴重破壞外,野外族群更面臨被捕捉當寵物販售的威脅,已被IUCN自然生態保育聯盟列為Vulnerable易危的保育類動物。
狐猴是靈長類演化過程中較原始的類群,所有的狐猴都棲息在馬達加斯加島,且全員都名列華盛頓公約一級保育類。臺北動物園內除了大家熟悉的日行性狐猴,包括環尾狐猴、白頸狐猴和褐狐猴外,還有體型約20公分上下的粗尾侏儒狐猴,是夜行性狐猴代表,牠們棲息在熱帶森林的樹洞中,以水果、種子、樹葉、昆蟲等為食。粗尾侏儒狐猴會將養分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尾巴,在食物不足的季節提供養分。2006年臺北動物園曾經運送粗尾侏儒狐猴至德國法蘭克福動物園,擴充其族群的新血緣。
同樣具有大眼睛的阿氏夜猴,則是2008年來自法蘭克福動物園,在臺北已經生了6胎。為了適應夜間的生活,阿氏夜猴的眼睛非常大,具有極佳的夜視能力,牠們常沿著藤蔓,在矮樹叢中靈敏跳動找食物,也經常會做出驚人的跳躍動作。阿氏夜猴為小家庭型態,父親也會分擔揹著幼猴行動的工作,家族情感非常緊密。
像許多的夜行性動物一樣,夜行性靈長類動物除了擁有比例較大的眼睛,好在夜間光照不足的情況下,接收到更多的光線。此外,跟日行性動物不同的是,牠們眼睛內的「桿狀細胞」遠比「錐狀細胞」還多,因為「桿狀細胞」對光線較為敏感,是辨別明暗、管理夜間視覺的重要法寶;「錐狀細胞」則主要負責感受顏色差異、也需要較明亮的光線才能發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