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記者會動態走秀(左1-2/《貨號:2201》、左3-4/《DYSMORPHIA/解洐》、左5-6/《岩花默語》
【News586/記者張淑慧報導】樹德科大流行設計系(流設系)第22屆畢製展演「共振/RESONANCE」在美麗的高雄港駁二7號碼頭登場,當天為高中職校生、贊助與實習的協力廠商、畢業生親友團等各演出一場,當日同步舉行總審評選。本次應屆畢業生80名,動態作品12組、靜態作品5組、及論文9組,記者會以3組動態與2組靜態讓與會人士先睹為快。開幕式由副校長王昭雄、系主任陳鴻仁、行政總監陳崇裕、藝術總監毛佩華,以及亞洲時尚教父李佑群、Vogue時尚總監林智強、GIOIA PAN 品牌主理人潘怡良、OVER:FACE 旗下首席髮型師 Weic Lin、及時際創意傳媒副總經理王雅芬五位評審等拉開序幕。中華兩岸文經協會理事長暨台灣好報社長宋智忱亦到場為學生加油打氣。
藝術總監毛佩華老師說明「共振/RESONANCE」取意在各異的迴圈裡,牽引出相同頻率,共鳴振盪,於諧震的平衡點中逌然共振;所有參與的同學在為期一年時間,從初審到總審,共經過五次的審查,讓作品呈現更完美的狀態,是同學們共同努力的成果。
系主任陳鴻仁表示,「共振」亦獲得高雄市青年局的支持,將共同參與高雄時尚大賞活動,同時將此項畢業展演列為高雄時裝週的壓軸演出,足見流設系師生畢業展演的豐碩成果已成為南台灣時尚風潮的領先指標。
《DYSMORPHIA/解洐》設計師柯王加樂、陳芊熹、李圓筑、黃志豪、及張碩婷五人,指導老師張瑛玲。發想源自於審美意識、媒體浸染,科技賦予人類自由選擇容貌身材的機會。設計團隊以身體臆形症為主軸,利用服裝的方式呈現現代醫學科技的進步,在未來或許能讓人類自由更替外貌。
《DYSMORPHIA》設計團隊說,團隊利用銀皮及金屬異材質代表未來科技,改裝後的樣貌以解構技法來呈現,彈性布料轉化為機械人的韌帶,性別與種族的混淆與價值觀差異,分別轉換為無性別款式及輪廓差異;而灰色毛料的使用,代表人類的心理狀態,紗則是數位連結的過程。
《DYSMORPHIA》設計過程不斷嘗試異材質的搭配,以及如何將臀及袖變得硬挺。臀墊的材質選用、或是魚骨的支撐方式、或是襯裡的選用都是很重要的一環;臀的版型弧度不斷地修改實驗;皮的部分全部採用真皮,銀皮的色澤紋路選擇更是一大難題;故嘗試將植鞣革應用於服裝上,流動液的不規律性也成了考驗,如何將其呈現出團隊想要的效果,也都是在實驗中累積經驗再三修正而成。
《DYSMORPHIA》在妝容設計上,採用銀粉暈染及異材質搭配,呈現改裝後的樣貌;髮型採大面積遮蓋臉部的設計,讓身體臆形症成為一項特點,讓患者利用頭髮及帽子遮蓋自己的臉部,達到一種心靈上的安全感。
《岩花默語》設計師陳柏翰、林宣寧、鄭憶如、廖人慧、及謝佩欣五人,指導老師張瑛玲。將生活環境與人類的關係比擬為岩石與花,花朵雖然生長於較艱困的岩地,但依舊堅強挺拔而出,彼此經歷磨合並相互適應,最後兩者關係達到共存,綻放出屬於自己的花朵。設計過程中,在材質上選用柔軟與較硬挺的樣式作為對比搭配,猶如岩石的堅硬與花朵的柔軟,將兩者元素融合在一起。
《岩花默語》設計團隊說,為呈現水墨暈染的布樣,設計團隊嘗試以數位印花及植物移印染的方式製作,而植物移印染的部分,利用多種植物與不同種類的媒染劑,反覆實驗多次,才獲得想要的成果;再將印花與植物染的布料,以布表處理的方式呈現山的脈絡與花的曲線;妝髮的部分也搭配不同樣式服裝設計成俐落及柔和的造型對比,再運用軟膜粉的上妝效果,營造岩地斑駁的質感。
《貨號:2201》設計師洪倩雯、賴思妤、黃翊萍、及鄭伊涵四人,指導老師王安黎。發想源自於融合包裝結構及物流運送的生活節奏,延伸成設計再轉化包裝盒結構變化,堆疊、交叉、參差卻又工整的服裝型態;表達從形狀萬千的包裝中保護所裝的內容物,乘載著寄件人的心意跨境時區傳遞的設計理念。
《貨號:2201》材質主布料為卡其色燈心絨,可以具體呈現紙箱紋理構造,混和粗孔網紗及三明治布搭配包裝介質的展現,利用皮革凸顯立體構造。
《貨號:2201》設計團隊說,過程中設計轉化到實體服裝會有一定比例落差、或是材質符合度問題,整體結構該如何呈現立體度等,如何改進從錯誤中不換試用個材質找到最適合的,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靈感。
《In My Eyes》設計師黃芸軒、詹舒晴、鄭家卉、及劉語彤四人,指導老師蕭儀。設計團隊有感於身邊受失智症所苦的長輩與親人,乃以醫學上較難被明確診斷的路易氏體失智症作為主題。作品利用圖文故事結合12頂帽飾設計成該疾病可能出現的病症樣貌,以及呈現患者與照顧者的心理、情緒變化。
《In My Eyes》設計團隊在製作上以傳統的製帽材料混用大量非傳統異材質,並用強烈的色彩對比,顯現路易氏體失智症病發所迷失的幻覺與陷入疾病中的患者模樣,以及照顧者的心境變化。也正因為是如此的呈現方式,故在製作上不單純只是將兩種不同材質拼湊而已,時常面臨傳統材質和異材質之間的磨合度拿捏,嘗試各種實驗的失敗後,愈挫愈勇,力求創新的帽飾設計,相當難能可貴。
《治苒/Into Nature》設計師周貝珊、陳千慈、蔡宜珍、及呂珮儀四人,指導老師陳秀茹。「倘若大自然是一種療癒,更是一種希望,洄游於此,任由時光在苒,也謂歲月靜好」,治有治癒之意,苒有草木茂盛的意思。設計團隊想要透過大自然萬物來療癒人心,為繁忙的生活塞入喘息時間,鼓勵大家親近大自然。
《治苒》設計團隊表示,過程中因為未將定位作詳細地分析及認識,加上對材質的選用不熟悉,也不能明確表達出想要呈現的樣態與氛圍為何?在團隊不斷地實驗試作與開會討論後,決定先優化設計圖,參考一些家具賣場或網站的擺設,讓設計更具現代感,成品亦達到預期中的感覺與理想中的效果。
「共振」系列作品另有《動》、《Cyberspace》、《我愛你,你要記得我》、《溯行者/INHERITIST》、《2222核示預告》、《霧里花》、《頑火》、《零點零度》、《CATASTROPHE/潶態耗劫》、《棲·美》、《深夜霓化》、《樂以忘憂/Blissful Paradise》等精彩動靜態展演。
9組論文分別為李瑋倢的《特效化妝應用於呈現軀體變形障礙之創作設計》、郭維筑的《花藝設計結合香氛蠟燭應用於美容工作室的陳列設計》、郭佳怡的《音樂互動式紡織品之開發與研究》、陳容弼的《鳳梨纖維利用梭織技法應用於生活商品之研究與創作》、李鄉廷的《魏晉南北朝樂府詩女性形象之現代生活飾品創作研究》、林怡均的《醫美消費者於臉部保養品選擇行為探討之研究》、李芷瑄的《美容醫學光學療程設備儀器及微整形療程之研究》、潘倚仟的《香水香料之情緒影響研究》、及孫亞夫的《開架式化妝品之不同消費族群的使用差異研究》。
「共振」動態演出時間僅限於12月9日(五)下午13時20分與晚間18時;靜態展示時間12月9日至16日,週一至週四10時至18時、週五至週日10時至20時。動態演出當晚為配合演出,靜態展至17時30分截止。
樹德科大流設系洽詢電話:07-6158000轉3702。(圖/ 樹科大流設系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