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侯姵伃報導】
面對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挑戰,環境教育的觸角,正在往更創新、更生活化的方向延伸。今年暑假,由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主辦的「我家機場旁〜何庄綠生活記錄團」兒童播客創作營,吸引了近60位國小學童參與。這場結合在地走讀、生態實作與Podcast創作的環境教育體驗,讓一日營隊體驗成為孩子扎根永續意識的深層行動。
課程上午,孩子們實地走訪位於嘉義市西區、緊鄰機場的何庄社區。這個看似尋常的社區,卻因長年推動綠化、生態保育與資源循環等實踐,被譽為低碳永續的在地典範。由何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高群超擔任走讀老師,帶領學童進行社區導覽,讓學童看見社區如何以綠能節電、社區農園與友善耕作,打造永續家園,也透過植物敲拓染DIY,親手感受自然材質的美與可能。高群超理事長表示:「孩子們一邊聽社區故事,一邊思考:我們的生活與自然究竟是什麼關係?這是永續教育最根本的提問。」
下午課程則將孩子們推向聲音的前線——從得分城市桌遊出發,以小組隊伍的方式進行節電遊戲,看見一座城市當中電力資源的各種可能;再到東森電視吳欣玫記者介紹採訪實務,最後由播客實作導師配魚saysay節目主持人暨586焦點傳媒的侯姵伃帶領,學員們學習腳本撰寫、聲音表達與主持技巧,將上午的觀察與體驗,轉化為一段段Podcast內容。孩子們不再只是環境議題的接受者,而成為訊息的生產者、社區的說書人。這些「小主播」的聲音作品,雖尚稚嫩,卻飽含觀察力與對土地的情感。
就讀文雅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張彥寬分享:「低碳的秘密要從生活節電的方法開始,用太陽能的綠色創意讓社區造景的玻璃瓶夜間亮起來很酷。」;就讀嘉大附小六年級的學生呂禹晴分享:「不過這次的活動,我感覺我會努力對環境多進一份心力,其實只要在出門時把環保餐具也帶出去,這樣一個小小的行為,就能讓地球變更好,我們一起行動吧!」
「永續」不該只是一個專家的詞彙,而應從孩子的語言出發。嘉義市環保局表示,此次營隊正是實踐「寓教於樂」的最佳範例,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記錄、詮釋、傳播永續概念。透過Podcast這樣具當代表達力的新媒體,播種的不只是聲音,更是一種「我可以改變世界」的信念。
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表示,我們要培養的,不只是會節能的孩子,而是會思考、會表達、會影響他人的綠公民。面對2050淨零轉型的長路,教育不能只是傳遞,更要點燃。何庄社區的播客聲音,或許只是短短幾分鐘,卻是孩子人生第一場公眾發聲的嘗試——而這個發聲,是為了他們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