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陳宥森報導)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劉鳳鴒與宋相邦,即日起於總爺藝文中心紅樓 D、E 展間推出個展《覓覓縫—她的故事》與《時差果園》,以駐村期間對麻豆周邊在地產業的觀察與實地田調,轉化為充滿思考性的藝術作品。
劉鳳鴒出生於桃園,長期以繡縫、繪畫、搓揉與裝置等跨領域手法進行創作。本次展覽以「修復」為核心概念,靈感源自丹娜絲颱風過後的反思。她運用颱風摧毀的樹枝與落果,再結合將軍區冠和手工棉被、西港藺草工坊、茂興製蓆場、學甲巧婦織布等在地產業原料,轉化為裝置與互動體驗。展覽中透過祈福樹、手抄紙祈福卡、植物纖維編織、柚果香氛及在地影像紀錄,營造出融合視覺、觸覺與嗅覺的感官場域,象徵修補產業、土地與人心的契機,並邀請觀眾共同參與祈福與編織,感受臺南土地與人情的溫度。
宋相邦的《時差果園》則以複合媒體裝置營造果園氛圍,並透過錄像探討圍繞文旦產業的生態、經濟與社會關係。展場以綠色菱形網分隔空間,觀眾在穿梭其中的過程中,將錄像與材質語言拼湊成思索線索。作品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微距鏡頭拍攝文旦果皮油包與破損後的痕跡,揭示其價值被侷限於外觀的矛盾;第二部以氣球比喻市場對文旦的期待與脆弱價值;第三部則透過檸檬烯與氣球相溶的特質,隱喻文旦在外部價值框架下所面臨的生態與勞動困境。
文化局呂松穎科長由鳳鴒歷來創作,談到她如何運用「編織」來修補親情與心情,這次用創作修補風災後的土地,是最溫柔的療癒;也從相邦作品裡視覺轉化、置換的幽默感,比喻類似超現實主義馬格利特的詼諧,期勉他發揮視覺圖像的影響力。
兩位藝術家以不同手法回應地方產業與社會脈絡,將在地經驗轉化為藝術語言,帶領觀眾重新思考產業、土地與生活的連結。展覽自即日起至 115 年 3 月 8 日於總爺藝文中心紅樓二樓 D、E 展間展出,免費入場,誠摯邀請民眾走入展場,體驗藝術如何回應土地的記憶與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