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建文 報導】每年因為颱風或自然演替等因素,臺北市立動物園蟲蟲探索谷的濕地環境需要適時疏濬。以往都由保育員自行抽空清理或發包疏濬,在重新檢視園內人力、獸力潛能後,近幾年將此重責大任轉交給水牛「銀河」,不但能快速又有效地完成「溼地」管理工作,還為動物園省下不少的人力與經費。
昆蟲館後方是充滿自然氛圍的蟲蟲探索谷,連兩側山坡計算在內,面積約10公頃。動物園除了保留兩邊山坡的原有樹林,也在谷底遍植蜜源植物及寄主植物,吸引蝴蝶來覓食和產卵,但正因為地形的關係,每每遇到颱風將土石沖刷到溪流中,就容易造成濕地環境的淤積,即便是自然演替,一段時日也需要清理復原。
動物園97年第一次嘗試請出兒童動物區的水牛「銀河」,協助清理蟲蟲探索谷的淤積,沒想到效果意外地好、速度又快。「銀河」對於外出踏青也相當開心,不但有豐富的植被可以吃,還有泥巴可以玩,經過「銀河」踩踏,把淤塞的土塊結構打破,重建新水道及疏通淤泥,還可以省下挖土的費用,連割草的工作也都由「銀河」包辦。
臺灣的水牛多為先民遷臺時攜進,明末清初中國鼓勵福建移民到臺灣,荷蘭人及葡萄牙人也曾引進牛隻,最多時臺灣有30多萬頭水牛,後來由於臺灣產業結構改變、農村推展機械化,水牛的飼養頭數日漸減少,現在造訪農村,想要看到水牛並不容易。
水牛用泥浴的方法散熱,在水池中打滾沾上厚泥,順便抵抗蚊蠅的叮咬與壁蝨的寄生,也可減少陽光照射與幅射熱的吸收。當您參觀動物園時,如果看正好看到保育員牽著水牛路過,別以為保育員只是要帶著「銀河」散步,牠可是動物園特派的棲地經營高手。
臺北動物園保育網:http://www.zoo.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