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張良舜埔里報導】畢卡索曾說:「我花了四年畫得像拉斐爾,但卻花了一生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孩子的創作,不是技術的展現,而是真實感受世界的方式。正因為他們未被框架束縛,才讓每一次塗鴉、每一個形狀、每一段故事,都充滿了最純粹的創造力。這份能力,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珍惜與守護的寶藏。
在南投埔里這座美麗的山城,雖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風貌,但卻缺少能讓孩子和家庭真正放鬆、自由創作與互動的共融空間。根據統計,埔里鎮5至19歲的兒少人口約有9,192人,然而適合兒少長期使用、兼具「遊戲性」與「教育性」的空間卻相當有限。原有的親子館以0至6歲為主要服務對象,難以滿足年齡層更廣的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良顯堂基金會決定出發,整合原本的圖書空間與服務經驗,打造一個以「陪伴」、「創作」與「共融」為核心價值的 親子共融空間,讓家庭不只是「到場」,而是真正能「共在」的場域,這次也獲得富邦慈善基金會的專案支持,共同打造全新的空間。
「不會玩的囝仔才讓人擔心。」—這是良顯堂創辦人陳綢阿嬤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遊戲不只是娛樂,它是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更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明文保障的基本權利。新的親子共融空間,除了設計充滿創意與趣味的木製教玩具,還特別結合了感覺統合概念,邀請語言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一起設計活動,讓一般與特殊兒少都能安心參與。在這裡,不分年齡與能力,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每個家庭都能重新體會「在一起」的溫度。
【牆上的塗鴉,是孩子眼中的世界】這個空間最令人驚喜的亮點,是牆面上的創作—由陳綢兒少中心課後照顧班的孩子們與藝術家陳立老師共同完成。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大人的過度指導,只有孩子們用色彩堆疊出的夢想。這次指導與陪伴孩子們創作的陳立老師說:「良顯堂給了孩子創作的自由,也給了我們足夠的信任,才能成就這面真正屬於孩子的藝術牆。」這不只是美化空間,更是孩子參與社區的最佳見證。
陳綢兒少中心曾智翊主任在活動中分享:「這個空間,是為了兩種常被忽略的人而存在—正在經歷青春困頓的孩子,以及扛著家庭責任、卻壓力巨大的照顧者。」 她指出,這裡不是要求完美的地方,而是一個可以喘口氣的角落。哪怕只是陪孩子玩10分鐘,不需要教、不需要說教,也是一種深刻的連結。
為了讓更多家庭能實際體驗這份共融與陪伴,陳綢兒少中心結合知名玩具品牌PLAYME玩偶的家陸續舉辦「木玩具親子闖關」、「親子音樂響宴」等活動。從孩子牽著家長的手闖關,到音樂響起時的親子對望與默契互動,每一幕都是家庭情感最真摯的展現。許多家長直言:「這樣的活動讓我們重新專注在孩子身上,也看見他們眼中最純真的快樂。」
除了親子共融空間,良顯堂也持續經營青少年專屬空間「鳥地方 MILK6379」,為10至19歲青少年提供課後陪伴與多元發展活動的平台,支持他們在探索自我與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中找到自信、方向與好的網絡友伴。
南投縣議員陳宜君也出席本日活動,強調這個空間不僅對孩子重要,更對家庭有著深遠影響。她指出,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親子共融空間的建立,是回應家庭真正所需的一大步。未來,她也期待能與南投縣政府社會及勞動局合作,推動更多友善育兒空間,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在社區中找到支持與歸屬感。
此次的改造,不只是物理空間的重塑,更是一種價值的重新定義。它提醒我們:創造力不是技巧,而是關係裡被滋養出來的勇氣。當家庭願意放下3C,當社區願意為孩子騰出一個角落,我們就有機會留住那份最原始的創作能力,培育出未來真正有感受力、有想像力的主人翁。